[发明专利]塔吊紧急逃生自救背包式缓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7060.3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4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磊;闫大林;王庆明;徐志强;朱海涛;孙吉卓;曲琳琳;姜新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35/00 | 分类号: | A62B3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风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61 | 代理人: | 刘永凡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塔吊 紧急 逃生 自救 背包 式缓降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逃生背包缓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塔吊紧急逃生自救背包式缓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背包主体,背包主体后端设有束紧组件,背包主体上端设有挂设组件,背包主体内部下端设有绞盘,绞盘右端设有缓降组件,绞盘右端设有锁止组件,束紧组件包括背带,背带呈左右对称结构设有两个。本发明通过缓降组将及锁止组件的使用,方便了背包主体的缓慢下降及快速锁止,配合急停组件的推杆插入定位孔中,提高了使用的可控性,实现了对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下降速度,调节方便快捷,提高了良好的缓降效果,发生意外或缓降失灵后能够及时锁止,避免了二次事故的发生,保护了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显著提高了安全性及可靠性,使用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逃生背包缓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塔吊紧急逃生自救背包式缓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又名塔式起重机,以一节一节的接长,用来吊施工用的钢筋、木楞、混凝土、钢管等施工的原材料,塔吊是工地上一种必不可少的设备,塔吊尖的功能是承受臂架拉绳及平衡臂拉绳传来的上部荷载,并通过回转塔架、转台、承座等的结构部件式直接通过转台传递给塔身结构,自升塔顶有截锥柱式、前倾或后倾截锥柱式、人字架式及斜撑架式。
紧急逃生包即装有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物品的包,发生灾难需要迅速逃生时可以背上就走,采用从阳台、窗口等出口逃生的方法,往往可以很快脱离楼内烈火和烟雾的侵袭,其中采用有关辅助设备使人体缓慢下落的滑降方法,既可以保证安全逃生,又注重了速度,这种逃生方式可以称之为缓降逃生,目前缓降逃生产品主要有缓降绳索、滑降管道、升降机、滑翔飞行器等几大类,而其中的缓降绳索相比于其他几类逃生产品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操作、成本低等优势。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1434818U的专利文献提供一种新型逃生背包的缓降装置,包括背包本体,背包本体由铁质包体、连接布和闭合布组成,且铁质包体外围胶合连接有连接布,连接布一侧通过拉链连接闭合布,铁质包体内两侧焊接定位板,且定位板之间通过固定螺栓安装缓降器,铁质包体内顶部表面开设有出绳口,且铁质包体内底部表面通过预留槽安装亚克力透明板。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逃生背包的缓降装置,使用方便,能够对其他人员进行提醒,适合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虽然该装置有益效果较多,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背包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下降速度,缓降效果不明显,发生意外或缓降失灵后无法自动及手动锁止,影响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安全及保护性能欠佳,使用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塔吊紧急逃生自救背包式缓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塔吊紧急逃生自救背包式缓降装置,包括背包主体,背包主体后端设有束紧组件,背包主体上端设有挂设组件,背包主体内部下端设有绞盘,绞盘右端设有缓降组件,绞盘右端设有锁止组件,束紧组件包括背带,背带呈左右对称结构设有两个,背包主体后方呈上下对称结构固设有两个束紧带,束紧带中部左端设有卡头,束紧带中部右端设有卡扣。
优选的,绞盘上收卷有绳索,绞盘中部套接有转轴,转轴与背包主体转动连接,卡头与卡扣卡接配合,背包主体顶面开设有通孔,背包主体上端前侧设有拉链。
优选的,挂设组件包括挂设环,挂设环下端中部设有转杆,转杆右端设有卡环,挂设环右侧下端呈左右对称结构固设有两个固定块,固定块下端外侧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有旋钮,旋钮通过螺纹孔与卡环上端螺纹连接,挂设环右端底面与卡环顶面摩擦接触,绳索穿过通孔与卡环连接固定。
优选的,缓降组件包括缺口圆盘,缺口圆盘后端摩擦接触有槽轮,缺口圆盘左端固设有固定杆,固定杆上端右壁固设有圆柱销,槽轮上呈环形阵列结构开设有径向槽,槽轮中部右端固设有套管A,槽轮及套管A中部固设有圆杆,圆杆右端滑动连接有套管B,套管B上呈上下对称结构固设有两个滑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0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