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酒类产品的代驾防伪/追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8401.0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64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拍拍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955 | 分类号: | G06F16/955;G06K19/06;G06Q30/018;G06Q30/0207;G06Q30/025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辉 |
地址: | 570311 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26***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酒类 产品 防伪 追溯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酒类产品的代驾防伪/追溯方法,包括代驾系统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登录请求,以获得酒类产品的酒驾编码;判断该酒驾编码与代驾系统数据库中的酒驾编码是否相符,若是,则开启代驾权限,以使用户终端进入代驾流程;其中,酒类产品包装物上设置有代驾系统入口二维码;登录请求是由用户终端扫描代驾系统入口二维码向代驾系统发送的,且登录请求中包括有酒类产品的酒驾编码;其中,在代驾系统数据库中,酒驾编码与酒类产品信息对应存储,且酒驾编码中包括有防伪码;该方法实现了产品代驾引流功能,增强了防伪力度,降低了防伪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防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酒类产品的代驾防伪/追溯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聚会,喝了一顿酒,临走时才想起来叫代驾,等代驾司机赶到,往往需要等待几十分钟。
代驾(系统)平台运营商和代驾司机,都会想方设法寻找客户,招揽生意。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精准引流。代驾平台运营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广告/促销费用,进行精准客户引流,动辄投入几亿、几十亿元/年。
白酒、红酒、黄酒、啤酒等酒类产品厂家,都会想方设法促销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用户,促销厂家产品,甚至还会免费赠送一些价值不菲的促销礼品,有些酒厂动辄投入几亿、十几亿元/年。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药店买盒药时,药店要求登记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用户信息,否则不卖药给你。这是因为国家法律强制要求追踪每一盒药的最终去向,以便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追踪到每一盒药的最终去向,及时召回药品,中止患者用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确:国家鼓励(非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要求能够向上追溯食品来源,向下追踪食品去向。但是《食品安全法》没有强制要求追踪每一瓶酒的最终去向,卖家无权要求用户登记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产品精准追踪信息。然而酒厂都非常渴望追踪到每一瓶酒的最终去向等产品精准追踪信息。例如:国内某某冰泉牌瓶装矿泉水,就实施了“设置二维码标签的瓶盖防伪装置(CN204010023U)”的专利方案,为了精准追踪产品最终去向等产品精准追踪信息,不惜付出每瓶水2元人民币的奖金、重奖扫码用户,用以“购买”产品最终去向等产品精准追踪信息。再如国内某某牌瓶装白酒也实施了该方案。为了精准追踪产品最终去向,某酒厂不惜付出每瓶酒5-8元人民币的奖金、重奖扫码用户,用以“购买”产品最终去向等等产品精准追踪信息。如此重奖,收效却依然甚微,统计显示:上述两例平均只有13.8%的商品被扫码领奖。可以说上述现行花钱重奖扫码用户、购买产品最终去向信息的传统方法,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本发明人1994年发明的“密码防伪标识物(CN2216694Y)”俗称电码防伪或数码防伪,其防伪原理是:为每一件产品设置具有序列号和随机密码的防伪码。它按照一物一码的原则进行使用与管理。防伪码备案储存在接入互联网的防伪查验系统数据库中,当消费者购买到贴有电码防伪标识物的产品后,输入产品上的防伪码,经防伪查验系统查验后,即可获知产品真伪,它突破了传统的防伪产品容易被批量防冒及消费者不易识别的局限性。电码防伪因为电话可查验验证真伪,所以被划归为信息查验类防伪技术,经过近30年的推广普及,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产品上。它被中国防伪业界公认为中国第一代防伪信息查验类防伪技术,并被纳入国家标准GB/T19425-2003。统计显示电码防伪的查验率很低,平均仅有0.3%。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假分子发现了其技术漏洞,所以,其防伪力度已经很弱了,防伪效果已经很差了。
《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4日在发表文章“全国性电码防伪推广行动无声落幕”,指出了电码防伪的四大漏洞,其漏洞之三为盗码批量造假:“获取防伪密码的手法可以是多种的,例如,不能排除造假集团以金钱收买内部工作人员,获取电码造假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数码防伪是以计算机防伪网络查询系统数据库的绝对安全为前提的,一旦防伪密码等防伪特征信息泄密,防伪系统工程将全线崩溃。由此可见,现行电码防伪技术的漏洞之三是“家贼难防”,内部涉密工作人员的拷贝盗码行为,难以有效管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拍拍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海南拍拍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84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