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2212.1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4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梁桂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桂庆 |
主分类号: | D01H5/00 | 分类号: | D01H5/00;D01H13/04;D01H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9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纺织 分组 并条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属于纺织领域,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可以实现采用分组合并的方式,将十六股细条分为四组,每组中的一根单细条分别穿过对应的抻拉管道,利用抻拉管道的限位作用,对细条进行抻拉,使得油可以更加顺利的浸入细条内部,通过定圆心收条架上的支撑杆在滑槽内不断的往复转动,可以实现线条在收条辊上从左至右来回往复均匀收集,避免了线条在收集的过程收条辊中间缠接比例多,两边缠接比例少的现象出现,通过分组合并的方式,即使超细纤维的表面在设备运转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了大量的静电,也可以避免其相互吸引或者吸附在机器上,进而缠绕在一起发生断头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之后,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生产的服饰用、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
传统纺织的原材料有棉花、聚酯纤维、羊毛纤维等,纺织的工作流程为清棉、梳棉、条卷、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捻线、摇纱、成包、整经、浆纱、穿经、织造等,其中并条工序可细分为合并、牵伸、混合和成条,合并指的是用6-8根细条进行合并,改善细条片段不匀的情况。
近年来超细纤维开始进入市场,超细纤维又称超细旦,因为它比传统的纤维细,所以比一般纤维更具蓬松、柔软的触感,且能克服天然纤维的易皱、人造纤维不透气的缺点,此外,它还具有保暖、不发霉、无虫蛀、质轻、防水等许多无可替代的优良特性,在并条的过程中,细条会与纺织设备摩擦,进而产生静电,在对一般尺寸的细条进行并条时不需要考虑静电在此工序中产生的危害,但对于超细纤维来说,其在并条的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细条参与,且每根细条的尺寸更小,当其表面附着有静电时,很容易相互之间吸引或者吸附在机器上,在机器高速运转时发生断头。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可以实现采用分组合并的方式,将十六股细条分为四组,每四条并条为一组,每组中的一根单细条分别穿过对应的抻拉管道,在可伸缩连接管道伸长的时候,可以将细条头携带着穿过上油头,然后贴靠在外导条槽的表面穿过外并头,当外并头转动的时候,四根细条通过旋转合并为一根中间条,中间条通过导引管道的导引作用,贴靠在内导条槽的表面穿过内并头,再通过内并头的转动将四根中间条合并为一根粗条,最后通过定圆心收条架缠绕收集备用,通过分组合并的方式,即使超细纤维的表面在设备运转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了大量的静电,也可以避免其相互吸引或者吸附在机器上,进而缠绕在一起发生断头的情况发生。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细纤维纺织用分组并条装置,包括分组并头,所述分组并头包括外壳、上油头、支撑片、内并头、外并头和导引管道,所述外壳的左端均匀开凿有若干个与上油头相匹配的通道,所述通道贯穿分组并头的内部,所述上油头插设于通道中,所述内并头转动连接于支撑片的中部,所述外并头转动连接于支撑片的末端,且外并头位于上油头的右侧,所述导引管道连接于内并头和外并头之间,所述上油头的左端开凿有上油通道,所述上油通道的内部卡接有抻拉管道,所述分组并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的左端连接有定圆心收条架。
进一步的,所述内并头的外壁均匀开凿有内导条槽,所述外并头的外壁开凿有外导条槽,既可以实现将细条合并,内导条槽和外导条槽半开口的结构也方便了在断头发生后重新装填细条,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桂庆,未经梁桂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2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