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高效分离浓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2009.6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7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高育欣;马建峰;吴雄;高达;涂玉林;杨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德明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60 | 代理人: | 鲍利蕊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搅拌 站废浆水 高效 分离 浓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高效分离浓缩装置。包括相连通的分级进料装置以及浓缩装置;分级进料装置上开有进风口和废浆水进口;进风口和废浆水进口中进入的气体和废浆水能在分级进料装置内形成旋流;浓缩装置包括筒体;筒体顶部设置有压滤装置,筒体内设置有位于压滤装置下方的集料腔;集料腔底部开有底流口,并在底流口处设置有防堵装置。本发明能及时有效处理废浆水,提升搅拌站废浆水浓度的同时,分离出清水用于搅拌站循环用水,减小搅拌站用水需求。此外,所用装备占地面积较小,且完全取代了现有沉淀池功能,实现了搅拌站废浆水清洁化处置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浆水浓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高效分离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废浆水是在混凝土生产、运输和施工相关设备清洗后产生的废水、废渣等经过砂石分离设备分离出砂石、粗砂后的液态浆体。据统计,2019年我国商品混凝土生产量达23.78亿立方米,平均年产近1亿吨的废浆水。废浆水pH≥11,若将其不加处置直接排放,会对生态造成较大危害,也不满足环保要求。
目前搅拌站废浆水主要的处置方法有沉淀压滤法、均化法等。沉淀压滤法压滤后产生的泥饼直接外运处置,处置成本高,均化法处置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补充清水等情况,对废浆水的减量化处置不利。这些处置方法都设置有沉淀池,需要定期清淤,占地大的同时还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形成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零排放处置工艺对于混凝土生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将搅拌站废浆水用于混凝土拌合用水是零排放的一种方向,但也存在些许问题。搅拌站废浆水产量大,将其作为混凝土生产用水时,其掺量较低,如生产低标号混凝土时,混凝土用水量为160~175kg/m3,而搅拌站粗细骨料中含有水分,扣除水分后,配制1m3混凝土实际的需水量在100kg左右。而现行的搅拌站废浆水掺量为取代清水30%左右,且需要废浆水固含量较低,一般在5%左右。当废浆水固含较高时,需要补充清水以稀释废浆水后再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使用,增加了处置量。此外,搅拌站每天生产混凝土方量不确定,若当日生产量较小,则造成日产废浆水不能全部利用,过剩废浆只得压滤处置,增加了处置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高效分离浓缩装置,能及时有效处理废浆水,提升搅拌站废浆水浓度的同时,分离出清水用于搅拌站循环用水,减小搅拌站用水需求。此外,所用装备占地面积较小,且完全取代了现有沉淀池功能,实现了搅拌站废浆水清洁化处置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搅拌站废浆水高效分离浓缩装置,包括相连通的分级进料装置以及浓缩装置;分级进料装置上开有进风口和废浆水进口;进风口和废浆水进口中进入的气体和废浆水能在分级进料装置内形成旋流;
浓缩装置包括筒体;筒体顶部设置有压滤装置,筒体内设置有位于压滤装置下方的集料腔;集料腔底部开有底流口,并在底流口处设置有防堵装置。
进一步地,分级进料装置包括圆形筒体和锥形筒体;圆形筒体上开有沿其切线方向进料的进风口和废浆水进口。
进一步地,圆形筒体顶端通过管道与设置于浓缩装置侧壁的进料口连通,且在两者之间还设置有管道混合器。
进一步地,锥形筒体底部开有底部出料口,并设置有超声防堵装置。
进一步地,底部出料口设置有固含监测器以及流量监测器(图示中未体现)。
进一步地,固含监测器采用投入式超声波浓度计进行监测,浓度检测可为我们判断浓缩效果提供数据依据。
进一步地,流量监测器采用差压式、容积式流量计、电磁式流量计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监测。
进一步地,浓缩装置的筒体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直径大于第二筒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建西部建设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20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