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日本紫珠快速高效繁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8987.3 | 申请日: | 2021-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2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恒星;卢敏;戴前莉;黄飞逸;陈本文;高飞;张晓蓉;冉婷婷;陶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17/00;A01G24/15;A01G24/25;A01G24/10;A01G24/30;C05G3/00;C05G5/14;C05G5/18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丽楠 |
地址: | 40003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日本 紫珠 快速 高效 繁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日本紫珠快速高效繁殖的方法,属于日本紫珠繁殖培育技术领域,所述繁殖方法如下:(1)外植体:选取春季刚萌动的紫珠嫩芽为外植体;(2)外植体无菌处理:剥去嫩芽上真叶以外的所有组织进行消毒处理;(3)初代培养:将消毒好的嫩芽转入初代培养基;(4)继代培养:露出新的接触面后整芽转入继代培养基,转接3次形成丛芽;(5)瓶外壮苗、生根一体培养:将长势健壮的继代丛芽切成单芽,将基质与凝胶营养片装入孔穴盘中,将待切下的单芽用镊子插入基质1cm左右,随后用生根液浇透,透明薄膜全覆盖;解决组培方法与培养基质配合不当,导致日本紫珠生根质量不好,组培苗存活率低的问题,同时缩短培育周期,降低培育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本紫珠繁殖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日本紫珠快速高效繁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紫珠,学名:Callicarpa japonica Thunb.var.japonica,马鞭草科紫珠属落叶灌木,英文名beautyberry,被誉为美丽的浆果。花序聚伞状,淡紫色,枝条柔细,株形蓬松,秋果呈紫色,具有光泽,十分艳丽,且每节均生,连续成串,经久不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研究表明,紫珠叶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紫珠果提取物具有多种优秀的抗氧化成分,可抑制色斑的形成,对抗皮肤衰老。
日本紫珠野生种分化较大,园艺种现多采用扦插、播种等方式进行繁殖,但是播种成活率低,扦插苗长势相对较差,实生苗后代分化大,以上繁殖方式均不利于日本紫珠的快速繁殖,也不利于优良单株的选育及推广。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紫珠的高效快速繁育,节约穗条、果实等繁殖材料,降低育苗生产成本,满足市场园艺观赏需求,同时也为紫珠的药性药理研究提供有效研究材料。因此日本紫珠采用组培的方式进行快速繁殖,但是在组培过程中仍然有问题存在。
在日本紫珠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质是影响后期植株生根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子,基质的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养分含量等情况直接影响生根率和生根质量,目前常见的基质以蛭石、河沙、珍珠岩、腐殖土、椰丝等为材料混合营养成分,但是若成分配比不当,扦插基质不适宜,不仅不会促进提早生根,还会导致生根质量不好,组培苗死亡。因此,在日本紫珠快繁过程中,需要综合优化组培方法和培养基质,提高组培苗质量,明显提高生根率和存活率。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日本紫珠快速高效繁殖的方法,解决组培方法与培养基质配合不当,导致日本紫珠生根质量不好,组培苗存活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日本紫珠快速高效繁殖的方法,所述繁殖方法如下:
(1)外植体:选取春季刚萌动的紫珠嫩芽为外植体;
(2)外植体无菌处理:剥去嫩芽上真叶以外的所有组织,采用肥皂水、无菌水、升汞吐温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3)初代培养:将消毒好的嫩芽转入初代培养基,每瓶1个芽,培养30天;
(4)继代培养:单芽长至2-4cm,修掉底部愈伤组织与培养基的接触面,露出新的接触面后整芽转入继代培养基,转接3次形成丛芽;
(5)瓶外壮苗、生根一体培养:将长势健壮的继代丛芽切成长度2-3cm的单芽进行瓶外壮苗、生根一体培养,底部继续转入继代培养,具体的一体培养方法如下:
将无菌的细椰砖、珍珠岩、细河沙按照体积比3:1:0.5的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基质,将基质与凝胶营养片装入孔穴盘中,采用1‰多菌灵浇水至基质捏起成团但不滴水,待切下的单芽切口微干以后分别转入孔穴盘,用镊子插入基质1cm左右,随后用生根液浇透,透明薄膜全覆盖;前5天,待薄膜上布满水珠,揭膜透气,抖落薄膜上的水珠,5天后每天揭膜30min,10天后,上午下午各揭膜1h,待长出的新根长度为0.5cm后,白天全揭膜,夜晚覆膜,长出新叶以后喷施1‰复合肥,全揭膜正常养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89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