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装置、系统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87812.0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18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高培轩;陈家华;任怡雯;蒲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40/02 | 分类号: | G06Q40/02;G06Q40/04;G06K9/00;G06F21/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天宇 |
地址: | 1001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设备 指纹 账户 风险 方法 装置 系统 介质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应用于金融科技领域,包括:获取运行账户系统的设备的设备指纹ID;当用户通过账户系统发起账户注册申请时,基于设备指纹ID,获取设备的当前注册频次;若当前注册频次不满足预设频次,则拦截账户注册申请。本公开还提供了另一种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包括:获取运行账户系统的设备的设备指纹ID;当用户通过账户系统进行交易时,基于设备指纹ID,判定设备是否为用户的常用设备或历史曾用设备;若设备并非用户的常用设备时,则向用户推送风险提示进行干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有效降低虚假注册及账户盗用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金融科技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装置、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交易活动基于网络进行,同时也催生了诸如虚假注册、账户盗用等黑色产业链,严重危害网络健康及用户财产安全。特别是在银行业务中,一旦被违法犯罪分子盗取用户账户信息,通过虚假注册或盗取伪造客户信息等手段窃取用户资金,就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银行对账户安全防控仍停留在核对客户真实身份上,仅仅布控了一些简单的防控手段,例如基于身份证号、IP、MAC等信息进行频繁开销户的规则判断,这种方式在以往柜面办理业务是可行的,但在网银、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中,通过生成虚假信息、篡改设备信息、伪造客户人脸信息等方式就可以轻松破解该防控手段,并造成严重损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装置、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设备指纹的账户风险防控方法,包括:获取运行账户系统的设备的设备指纹ID;当用户通过所述账户系统发起账户注册申请时,基于所述设备指纹ID,获取所述设备的当前注册频次;若所述当前注册频次超过预设范围,则拦截所述账户注册申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每当用户通过所述设备发起账户注册申请时,将所述账户注册申请的交易数据与所述设备指纹ID关联并存储;基于已存的所述交易数据,统计所述设备指纹ID对应的设备在预设时间段内发起账户申请的第一注册频次;基于所述第一注册频次,得到所述当前注册频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当用户通过所述账户系统发起账户注册申请时,基于所述设备指纹ID,获取所述设备的当前注册频次包括:获取与所述设备指纹ID对应的第一注册频次;基于本次发起的账户注册申请,使所述第一注册频次增加1个频次,得到所述当前注册频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比较所述当前注册频次和预设频次;当所述当前注册频次大于所述预设频次时,所述当前注册频次超过所述预设范围;当所述当前注册频次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频次时,所述当前注册频次满足所述预设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若所述当前注册频次超过预设范围,则拦截所述账户注册申请包括:拦截本次账户注册申请的交易数据;提示用户申请频繁,存在风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当所述前账户注册申请满足所述预设范围时,向所述账户系统提交所述账户注册申请的交易数据,以进行进一步的注册流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预设历史设备信息库,所述历史设备信息库中包括多个历史设备信息组,每一历史设备信息组均对应一个运行所述账户系统的设备的多个指定设备信息,各所述历史设备信息组均与对应的设备指纹ID关联;所述获取运行账户系统的设备的设备指纹ID包括:获取所述设备的多个指定设备信息;将所述多个指定设备信息与所述历史设备数据库中存储的历史设备信息组进行匹配,获取与所述多个指定设备信息匹配的历史设备信息组对应的设备指纹ID。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当用户首次使用所述设备运行所述账户系统时,获取所述设备的多个指定设备信息;基于所述多个设备信息,利用雪花算法,生成所述设备的设备指纹I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78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