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的绑定方法、设备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2906.1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9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沈金荣;丁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成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设备 用户 终端 绑定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的系统,包括相互实现互联的用户终端、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物联网平台、绑定信息数据库和用户终端服务器;用户终端分别与用户终端服务器和物联网设备实现交互连接;物联网设备分别与被测对象和物联网平台交互连接;用户终端服务器与绑定信息数据库交互连接,且物联网平台与所述绑定信息数据库交互连接。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的系统及其绑定方法;实现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三者一一绑定,用户能通过用户终端获取被采集对象的信息、向物联网设备发送相应操作指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的系统及其绑定方法。
背景技术
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新修订的《物联网 术语》:物联网是通过特定的感知设备采集相关的数据,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相互连接,能够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现有物联网系统多用于实现对现实物体(被采集对象)的状态进行检测;例如,专利申请号:CN202110005093.7,专利名称:一种物联网处理系统和方法;公开了一种物联网处理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远程服务器和现场服务器;现场服务器用于将由传感器采集的各种现场传感信息打包为第一模型信号发送至远程服务器,以及,获取分别针对各种现场传感信息的要素评分信息和针对现场服务器所在区域的总体评分信息,并将三者打包为第二模型信号发送至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用于根据来自多个现场服务器中标定数量的现场服务器的第二模型信号对预设机器模型进行训练,获得现场状态预测模型,以及,将来自多个现场服务器中标定现场服务器的第一模型信号输入现场状态预测模型,根据模型输出获得作为标定现场服务器所在区域的状态评价指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与用户终端的账号建立关联,以实现物联网设备与用户终端的信息(用户相关业务信息或是应用数据信息)交互,甚至可以通过用户终端(或是用户终端的应用)对一个或多个物联网设备进行控制。例如:专利申请号:CN202011077213.6,专利名称:一种设备与账号的关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系统;公开了一种设备与账号的关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系统,包括:物联网设备向服务器上传设备信息,服务器根据设备信息生成第一验证信息,并通过物联网设备转发第一验证信息,用户终端基于第一验证信息得到第二验证信息后,将第二验证信息以及用户终端的账号标识上传给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第二验证信息查找相匹配的设备信息,并将查找到的设备信息与账号标识进行关联。
但现有技术方案中仅考虑了物联网设备与客户终端之间绑定关系,缺乏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与客户终端三者的绑定方案。且现有物联网设备与客户终端之间绑定的绑定方案和绑定步骤较为繁琐,实现较为复杂。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的系统及其绑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方法、设备和系统;在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之间建立双向通信,实现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之间的绑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和用户终端绑定的系统,包括相互实现互联的用户终端、被采集对象、物联网设备、物联网平台、绑定信息数据库和用户终端服务器;所述用户终端分别与所述被采集对象、所述物联网设备和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器实现交互连接;所述物联网设备分别与所述被采集对象和所述物联网平台交互连接,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器还与所述绑定信息数据库交互连接,且所述物联网平台与所述绑定信息数据库交互连接。
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物联网设备包含入网模块、主控模块、短距离通信模块。
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入网模块通过第二私有密钥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平台建立直连通信。
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主控模块用于处理入网模块信息或/和短距离通信模块的上位信息,并读取硬件设备的唯一设备识别符;所述短距离通信模块与用户终端通过第一私有密钥建立直连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2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