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十八碳三烯作为EoOR33配体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8528.5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33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孙金鹏;程杰;陈新;马龙;高明新;于晓;杨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27/00 | 分类号: | A01N27/00;A01N25/18;A01P19/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筝 |
地址: | 25001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十八 碳三烯 作为 eoor33 应用 | ||
本发明具体涉及化合物十八碳三烯作为EoOR33配体的应用。昆虫信息素传递在昆虫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性信息素调控昆虫雌雄吸引和交配行为的化合物,目前常被用于开发成为性引诱剂用于控制农业病害的手段。本发明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顺‑3.6.9‑十八碳三烯可以刺激EoOR33和co‑receptor的相互作用、导致EoOR33自身构象的变化并引起受体下游钙信号的变化。基于上述特性,本发明提供上述化合物作为昆虫性信息素受体OR33研究试剂的应用以及在开发灰茶尺蠖诱捕产品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性信息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化合物顺-3.6.9-十八碳三烯(Cis-3.6.9-octadectriene)作为EoOR33配体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试剂以及一种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诱捕试剂。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脊椎动物和昆虫已经分别进化出复杂的化学感受器来探测和辨别气味,这种感受外界环境中气味分子的蛋白称为嗅觉受体。昆虫嗅觉受体的快速进化被认为有助于它们适应各种生态位。(Hansson,B.S.Stensmyr,M.C,2011)。嗅觉受体主要分布在鼻腔内的嗅觉上皮细胞,通过识别和结合不同的气味分子,使机体产生嗅觉并对外界的气味刺激做出响应。
昆虫嗅觉受体是一类作用机制未被完全阐明的新型受体。过去人们认为,脊椎动物利用代谢型G蛋白偶联受体(GPCR)传导信号,而昆虫利用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受体(U.Benjamin Kaupp,2010)。后续研究却表明昆虫嗅觉受体同样具有七次跨膜的结构,然而采用的膜拓扑结构与GPCRs相反,即其氨基端位于胞内,而传统GPCR氨基端位于胞外(Leslie B Vosshall,et al.,1999;Larsson MC.et al.,2004;Benton R et al.,2006;Wistrand M et al.,2006)。进一步研究发现昆虫嗅觉系统的触角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化学感知机制(Hildebrand JG,1997),且昆虫嗅觉受体与基因更为保守的共同受体(co-receptor)组成异源复合体(Neuhaus,EM,et al.,2005)。根据功能学研究结果,该复合体既作为配体的代谢型受体(由G蛋白介导),又可作为通过配体结合而门控的离子通道起作用(U.Benjamin Kaupp,2010),两种途径均可以产生气味诱导的去极化(Dieter Wicher,etal.,2008)。配体刺激后,嗅觉神经元随即将信号传递至更高级的神经中枢,进而产生相应反应。
昆虫性信息素受体作为昆虫嗅觉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用于接受和传递信息素信号的膜蛋白,位于昆虫触角感受器上的嗅觉神经元,其在昆虫感知化学信息、传递神经信号中发挥关键作用。昆虫信息素(Insect Pheromones)是同种昆虫个体之间在求偶、觅食、产卵、自卫等过程中起联络通讯作用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孟宪佐,2000)。性信息素与嗅觉神经元的专一性结合是昆虫性信息素受体识别的重要基础(郑凯迪等,2012)。此外,嗅觉受体还与基因更为保守的伴侣蛋白(corecepter)共同组成异源复合体;其中,嗅觉受体起特异性感知气味的作用,伴侣蛋白发挥辅助接受信号和稳定嗅觉受体表达的作用。其中昆虫性信息素是调控昆虫雌雄吸引和交配行为的化合物,由雌性昆虫分泌产生。由于其具有远距离作用、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强的性质,人们利用各种性诱剂作为杀灭害虫、干扰雌雄交配进而控制害虫数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本领域针对昆虫性信息传递机制尚且没有统一定论。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发明人认为,进一步明确昆虫性信息素传递机制对于昆虫诱捕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85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