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84139.0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3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谢慧君;梁爽;王玉洁;胡振;庄林岚;吴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12N1/12;C02F1/00;C02F3/02;C02F3/12;C02F1/52;C02F3/3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志坤 |
地址: | 266237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污水 中碳氮磷 资源 低耗 绿色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微氧生物吸附-微藻培养的耦合工艺方法;
微氧生物吸附过程包括:微氧生物吸附池中的活性污泥将污水中的碳源快速吸附用于自身增殖过程,并将污水中小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所述微氧生物吸附池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所述微氧生物吸附池的污泥浓度为2000-3000 mg/L,溶解氧浓度为0.5-1.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0-60 min,污泥停留时间为0.5-2 d;
将微氧生物吸附池出水通入斜板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经沉淀后的部分污泥浓缩液回流至微氧生物吸附池,剩余污泥浓缩液排出系统;经过沉淀后的污泥上清液通过溢流管排出,溢流管出水进入微藻培养池;微藻培养池中通过微藻的吸收转化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化合物并实现微藻增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微氧生物吸附池、斜板沉淀池和微藻培养池依次连接;所述微藻培养池出水区前端安装有附着超细纤维材料的滤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微氧生物吸附池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斜板沉淀池为升流式异向流斜板沉淀池。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斜板沉淀池采用穿孔溢流管出水;所述斜板沉淀池内设置有斜板,斜板下方为配水区,上方为清水区。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斜板沉淀池底部设置集泥斗;所述滤网固定于跑道塘中;所述超细纤维材料选自亚麻、聚丙烯或超细涤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超细纤维材料为超细涤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斜板沉淀池出水进入微藻培养池后,在微纳米曝气管作用下,悬浮于跑道塘上的微藻对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吸收转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微藻培养池中的滤网逐步过滤并截留微藻生物质从而实现藻水分离,微藻生物质截留于微藻培养池中,清液经出水泵排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回收污水中碳氮磷资源的低耗绿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微藻培养池采用连续曝气的方式;所述微藻培养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7 d;所述微藻培养池中藻细胞接种密度为0.3-0.6 g/L,曝气量0.8-1.2 L/min,光照强度6000-7000 lux,光暗比16:8,温度2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413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