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时检测尿酸、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干化学试剂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3030.7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5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钱庆;白鹏利;章强;程文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祁云珊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检测 尿酸 血糖 甘油 化学试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检测尿酸、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干化学试剂片,包括:壳体以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胶黏层、反应层、反光膜、滤血膜、预滤膜;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贯通至所述预滤膜的上表面的加样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向上贯通至所述反应层的下表面的三个测试孔;所述反应层包括与所述三个测试孔一一对应并分别覆盖对应的测试孔的相对独立的三个反应试剂层。本发明提供的干化学试剂片能够同时完成尿酸、血糖、甘油三酯三项指标的检测,实现了同一样本、一卡多项指标同时检测的功能,简化了测试步骤、节约了测试时间、减少了被测对象的采血次数,相对于目前医院的生化分析仪,具有显著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时检测尿酸、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干化学试剂片。
背景技术
据统计中国约有高尿酸人数为1.8亿,痛风患者达8000万以上,并且每年以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现今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研究发现痛风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痛风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值是非痛风患者的3.05倍,高尿酸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因素。痛风同时也会伴随糖尿病、慢性肾病、肥胖、高血压、肾结石、心梗、心衰和脑卒中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痛风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它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鉴于痛风及其并发症造成的沉重的疾病负担以及可能所致的严重危害,单纯的监测尿酸已经不能满足这类疾病的需求。长期且按时的检测体内尿酸、血糖及血脂等指标是检测痛风治疗效果和避免并发症必不可少的医疗途径。作为重要的慢病检测手段,应该满足以下使用场景需求:一是家庭使用,主要用户是高尿酸患者自己,用来长期定时监测个人尿酸浓度,配合检测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调至用药;二是医院的专业科室,专业科室的护士可以为门诊和住院患者快速测试得到结果,为医生提供诊断数据;三是社区服务中心及药店,普通人也可以不定期在社区服务中心或者药店进行测量尿酸,省去了医院挂号费用和等待检测的时间。
目前,在医院检测尿酸、血糖、甘油三酯主要采用大型生化分析仪,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结果稳定等特点;但针对慢病监测需求,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抽血量较多,等待时间较长。市面上的针对慢病快速检测,也有比如尿酸仪、血糖仪、胆固醇检测仪等便携式POCT检测,但是这些基本都是单指标检测,主要以电化学技术为主,无法同时测量血糖、尿酸和甘油三酯。此外,也有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解决方案,专利CN207232066U提供了一种血糖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综合检测装置,提出了一种同时检测血糖、尿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检测试剂片,但其导管分流线路过长,很难控制血样到达反应区时长,导致测试精密度很难控制。
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更可靠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同时检测尿酸、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干化学试剂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时检测尿酸、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干化学试剂片,包括:壳体以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胶黏层、反应层、反光膜、滤血膜、预滤膜;
所述壳体的上部开设有贯通至所述预滤膜的上表面的加样孔,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向上贯通至所述反应层的下表面的三个测试孔;
所述反应层包括与所述三个测试孔一一对应并分别覆盖对应的测试孔的相对独立的三个反应试剂层,相邻的两个反应试剂层之间设置有隔离层,所述三个反应试剂层中分别配置有结合干化学分析方法可分别实现尿酸(UA)、血糖(GLU)、甘油三酯(TRIG)三种物质的浓度检测的反应物。
本发明中,通过加样孔将样品滴加到预滤膜上,样品依次经过预滤膜、滤血膜、反光膜后到达反应层,分别与三个相对独立反应试剂层反应,然后通过干化学分析仪器(例如手持式干化学分析仪)藉由三个测试孔进行检测,即可分别测得三种物质的浓度。
优选的是,所述反应试剂层通过在透光的载体膜上涂布含有明胶的反应物溶液再晾干后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