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7155.9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4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庆光蔚;冯月贵;胡静波;丁树庆;王会方;周前飞;吴祥生;蒋铭;王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7 | 分类号: | G06F30/27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r 模型 向量 响应 螺栓 预紧力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带有螺栓和夹具紧固连接的悬臂梁试验模型;
步骤2:对步骤1中的螺栓预紧力进行试验设计,并进行试验测试;
步骤3:根据步骤2的试验结果,基于AR模型建立响应面模型;
所述步骤3具体为:
步骤3.1:将采集的加速度动响应即各个通道加速度时间序列采用AR模型进行自回归拟合,具体为:加速度时间序列{x(t)}表示为:
xt=φ1xt-1+φ2xt-2+...+φpxt-p+εt
其中,t=1,2,...,n,φi为自回归模型参数,i=1,2,...,p,p为自回归模型阶次,εt为高斯白噪声;
AR模型的阶次p通过AIC准则来确定:
其中,N为时间序列长度,为AR模型拟合残差的方差;
步骤3.2:基于步骤3.1的试验数据,以每组螺栓预紧力矩为设计参数,设计参数为自变量,AR模型自回归参数为响应参数,响应参数为因变量,采用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响应面模型,其形式描述如下:
y(x)是结构系统的响应,m是设计参数数量,x=(x1,x2,…,xm)为一个m维的根据试验设计方法确定的空间样本点,β为所需求解的多项式常数项;
步骤4:根据步骤3建立的响应面模型,对螺栓松动工况进行识别;
所述步骤4具体为:
步骤4.1:调整每组螺栓的力矩至任意松动状态;
步骤4.2:在悬臂梁自由端施加带限白噪声激励力,采集不同预紧力下悬臂梁中间点的加速度动响应;
步骤4.3:将采集的各个通道加速度时间序列采用AR模型进行自回归拟合,获得自回归模型参数;加速度时间序列{x(t)}表示为:
xt=φ1xt-1+φ2xt-2+...+φpxt-p+εt
其中,t=1,2,...,n,φi为自回归模型参数,i=1,2,...,p,p为自回归模型阶次,εt为高斯白噪声;
步骤4.4:将自回归模型参数φi输入步骤3建立的响应面模型,预测螺栓预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建立的悬臂梁试验模型包括板梁,板梁一端通过螺栓和夹具连接固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
步骤2.1:将连接悬臂梁的螺栓按照距离固支端的距离进行分组,以每组螺栓的预紧力矩为设计参数,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进行试验设计;
步骤2.2:在悬臂梁自由端施加带限白噪声激励力,采集不同预紧力下悬臂梁中间点的加速度动响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1中,AR模型阶次根据AIC准则确定为12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2中,响应面精度检验方法为误差平方R2、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响应面模型的检验指标;R2越接近于1、RMSE越接近于0,模型精度越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R模型向量及响应面的螺栓预紧力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从响应面模型中预测螺栓预紧力的方法为遗传算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未经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15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