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6407.6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0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杰;魏学凯;陈振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54 | 分类号: | A01N43/54;A01N43/90;A01N43/653;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林杨 |
地址: | 7303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控醉马草 杀菌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包含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四霉素、三唑酮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配方效果显著,平均带菌率分别达到32%,34%,30%。木垒天然草地上,醉马草带菌率几乎接近100%,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禾本科芨芨属(Achnather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天然草原主要的烈性毒草之一,严重降低了草原的生产力(任继周和贾宗周,1961),特别是在干旱、退化的草地中蔓延日益严重,某些地区醉马草已成为优势种群(李学森等,1996;萨赫都拉,1992;付超,2002)。醉马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较干燥的沙质土壤,如低山坡、干枯河床和河滩地区。一般当地家畜多能识别而不采食,但在过分饥饿或与其他植物混杂时往往会因误食而中毒。为预防家畜误食,平时要加强对牧场的管理,在醉马草开花前后将其割除,尽量减少其繁殖生长。醉马草大量生长的地方禁止放牧,在采收牧草时防止该草混入。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醉马草防除方法。
传统醉马草防除方法:
草甘膦:用草甘磷可清除醉马草(萨赫都拉·霍曼,1992),但其它可食牧草被同时灭除是在所难免的;
人工灭除:通过人工挖除醉马草,并补播红豆草(李学森等,1996),但只适合醉马草在草场零星分布并且要浪费大量人力。
通过饲喂试验证实,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草粉对家兔和短尾寒羊具有明显的致毒作用(李春杰,2005;李春杰等,2009;梁莹,2011;Liang et al.,2017),而不带内生真菌(E-)的草粉对供试动物无不良影响,首次明确了醉马草引致动物中毒系禾草内生真菌侵染产生生物碱所致。
醉马草粗蛋白含量高达15.07%(贾纳提等,1998)。前人的研究已经表明,对于天然草地的醉马草防除无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加之其生物量较大,粗蛋白含量高等特点,且草食动物取食和饲喂不带菌醉马草,不会引致中毒;所以天然草地中的醉马草具有改良为可食性牧草的潜力。
为了获得不带菌的禾草种子且不影响其活性,众多研究者采用杀菌剂对其进行了试验,且均取得了较好的杀菌效果(Gundel et al.,2010;Harvey et al.,1982;Latch etal.,1982)。用内吸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甲基托布津两种杀菌剂对带菌中华羊茅种子进行杀菌试验(姚祥等,2013),李娜娜等(2018)用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浸泡带菌的醉马草种子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天然草地上利用内吸性杀菌剂对带菌醉马草进行改良的可行性较大;用对环境友好的内吸性杀菌剂来降低醉马草的带菌率,进而降低生物碱含量,在早春和晚秋饲草较缺乏的时候作为替代牧草进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防控醉马草的复配杀菌剂,包含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四霉素、三唑酮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
进一步,所述苯甲丙环唑总有效成分含量:300克/升,其中,苯醚甲环唑含量:150克/升;丙环唑含量:150克/升;其余为乳油;
所述嘧菌酯的有效成分含量:250g/升,为悬浮剂;
所述四霉素的有效成分含量:0.3%,为水剂;
所述三唑酮的有效成分含量:15%,为可湿性粉剂。
上述有效含量为商品上面所标注的有效成分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64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