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铁塔状态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746.9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8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锋;贺健恒;谢从珍;刘文昊;刘熙鹏;杨昌昱;黄莹;唐雨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G01P15/00;G01P3/00;H02G3/22;H02J7/35;H02S20/3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江裕强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铁塔 状态 监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铁塔状态监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姿态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供电电池、太阳能充电板、数据存储服务器、第一连接电路、第二连接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和外壳及夹具;微处理器与姿态传感器通过第一连接电路连接;微处理器与无线通信模块通过第二连接电路连接;电源管理电路将太阳能充电板与供电电池连接,并将供电电池分别与微处理器、姿态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数据存储服务器,其余部件通过外壳及夹具固定于输电铁塔节点。本发明通过外壳和夹具固定于输电铁塔节点,既使得输电塔状态监测装置安装牢固,也使得太阳能充电板能够更好地接收太阳能为装置供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行业输电铁塔状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电铁塔状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也显著上升。而为了适应我国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电力需求,电网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分配不均,西部地区水力发电潜力巨大而开发程度却极低。为了能有效利用西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带动产电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实施了“西电东送”计划,而如此大规模的输电工程也需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作为保障。而传统的人工巡线浪费人力物力,且在杆塔发生细微形变时,工作人员用肉眼难以及时发现,而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形变,则杆塔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
因此,输电铁塔在线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输电铁塔在线监测常用的传感器是加速度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运用倾角传感器可以得到杆塔倾斜率,再通过杆塔倾斜模型计算杆塔的顺向倾斜度、横向倾斜度和综合倾斜度,从而对杆塔安全状况进行评估。还有人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设计了FBG应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反射波长变化从而计算得到应变。但该传感器容易受温度影响,且测量精度和系统测量范围受解调技术制约。
除了传感器外,还可以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或其他定位技术进行监测。GPS测姿系统接收GPS卫星测量的载波相位等信息并将其输入到测姿模块,姿态信息通过基线姿态角来反映,通过求解基线的角度变化可以完成对铁塔的监测。有人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监测,三个北斗天线分别安置在输电线塔顶部的三个拐角点上,利用姿态测量原理和卫星相对定位,计算得到三点构成的夹角,进而获取两个方向的倾斜角。还有人在此基础上用MEMS传感器采集杆塔位移形变信息,并用气压计采集气压信息来修正杆塔位移形变数据。但是采用该类方式的装置大多十分复杂,体型笨重且造价高昂,难以在实际中广泛采用。
此外,还有人利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进行监测,在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SAR图像后,对输入的SAR图像进行相干斑滤波,并利用铁塔目标亮度远高于背景杂波这一特性,选择峰值检测算法进行铁塔目标检测,最终得到杆塔的形变数据。然而,在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对图像分析的难度增大,该类监测方式也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总的来说,现有输电铁塔状态监测装置相关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装置外形上来说,现有装置大多结构复杂或体型较大,给实际工程中的安装、调试和运行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在功耗方面,现有装置大多功耗较高,而装置的拆卸和充电又十分不易,因此,现有装置大多难以保证在实际工程中长期、稳定地运行;此外,较高的功耗也是一种对能源的浪费,难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3)装置的成本问题。现有的许多较为精确的测量装置大多利用了许多高昂的部件,这些装置造价不菲,如果大规模地投入工程实用,将会大大提高输电铁塔状态监测的成本。因此,成本高昂也成为目前许多装置难以投入实际使用的一项重要原因。
以张昌华等人研究的输电线路塔线体系状态监测装置为例,该装置用到了多个温度、光纤应变、光纤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光缆,装置复杂且零部件较为分散、不易安装,光缆的存在也给安装和拆卸增加了困难;且使用多个传感器导致装置功耗增大、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7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