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640.9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9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唐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瑞传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4 | 分类号: | G01R31/54;G01R2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通用 滑环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包括电源、继电器、报警器,所述滑环与电源、继电器的控制回路部分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形成控制回路,所述报警器与电源、继电器的报警回路部分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形成报警回路;当接通电源时,如滑环正常导通,则继电器工作,将报警回路导通,报警器工作;如滑环电阻过大,则继电器不工作,无法导通报警回路,报警器不工作。通过设定电源电压,能模拟滑环在轨道交通单轨车辆上的实际工作状态来检测滑环的通断状态,避免了因检测方法等因素与实际应用有差异而产生的误检情况,还能计算出滑环的等效电阻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用滑环作为一种易损易耗件,故障率相对较高,电阻值作为其关键性能指标。现有技术中,单轨车辆用的滑环在检测电阻时,是采用万用表在旋转滑环时直接检测滑环电阻的方式,并通过电阻值的大小来判断滑环的通断状态。由于滑环和万用表工作原理的局限性,滑环内部是靠轴承滚子接触内外圈来导通电路,且轴承内部含有润滑脂,润滑脂不导电,滚子旋转时断续接触导通,故轴承多为高频断续导通,而万用表对波动电阻不敏感,只会显示一个平均计算值。但是在实际中单轨车辆上的24VDC电源则会直接击穿轴承润滑脂油膜,电阻值可忽略不计,从而导致最终检测出来的电阻值与实际导通状态不相符,使得使用万用表检测出的电阻值不能代表滑环的真实导通状态,将导通滑环判定为不导通滑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能检测滑环的导通状态,同时还能检测滑环的电阻值。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包括电源、继电器、报警器,所述滑环与电源、继电器的控制回路部分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形成控制回路,所述报警器与电源、继电器的报警回路部分通过导线串联在一起形成报警回路;当接通电源时,如滑环正常导通,则继电器工作,将报警回路导通,报警器工作;如滑环电阻过大,则继电器不工作,无法导通报警回路,报警器不工作。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电源的两端并联有电源电压表,在连通电源后检测电源电压,防止电源电压过低;所述滑环的两端并联有分压电压表,用于检测电路导通时滑环的电压。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滑环通过正负极检测笔连接到控制电路上,所述正负极检测笔与控制电路之间设置有快速接口。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分压电压表并联在快速接口处。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电源带有直插式充电口的充电电池,使用相应电压的电源适配器对充电电池进行反复充电,便于资源的重复利用,并且使用的是充电电池,使得本装置能够随意移动到使用位置,所述充电口上带有绝缘防水帽,防止充电口正负极短路。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电源与继电器之间设置有开关,在需要时打开或关闭电源。
进一步优选为,当滑环导通时,报警器会闪烁和鸣叫,当滑环不导通时,报警器沉默,便于识别滑环是否导通。
还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方法,基于上述的轨道交通用滑环检测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S1:确认滑环和电器元件正常,电源的电压不小于定值;
S2:连接电路,接通电源;
S3:当滑环电阻小于特定值时,控制电路导通,与滑环串联的继电器中控制回路部分工作,使继电器中报警回路部分连通,同时报警回路导通,报警器工作,此时电源电压表的读数为U0,分压电压表的读数为U1,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能得到
推导可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瑞传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瑞传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6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填充装置
- 下一篇:基于先验模型的实时人体三维重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