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3375.4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7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真;张才稳;郑立军;董霖;张佳佳;张志勇;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F24D3/1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张狄峰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热 首站 疏水 余热 深度 节能 综合利用 回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及方法,属于热电联产节能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汽轮机、热网加热器、疏水箱、疏水泵、主机凝汽器、板式换热器系统和吸收式热泵系统以及相关的管道和阀门等附属设备。在不改变电厂现有对外供热系统的情况下,新增一套热交换设备系统,同时在设备的进出口设置阀门,通过阀门的开关实现热交换系统的切换连接。本发明基于能量梯级利用的原理,合理设计余热利用系统,实现对首站热网疏水能量的梯级升温加热,降低了热交换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具有较高的实际运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及方法,属于热电联产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电厂汽轮机排入低压缸的蒸汽做功后,进入凝汽器形成冷凝热,冷凝热通常占其一次能源总输入热的30%以上,该部分热量一般通过空冷岛或冷水塔排入大气,或直接排入海水,形成巨大的冷端损失,这是目前火电机组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一种提高机组热效率的方法迫在眉睫。
当前,针对燃煤机组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供热首站中,供热抽汽在热网加热器中放热后形成的疏水,直接排放至凝汽器或者凝结水泵出口处,该部分余热未被充分利用,造成大量的能量损失。基于此,本发明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系统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能够实现有效利用疏水中潜在的热量,进而提高机组循环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实现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汽轮机、热网加热器、疏水箱、疏水泵、主机凝汽器、板式换热器系统和吸收式热泵系统;所述汽轮机的中间级抽汽口通过第十九管道、第七阀门和第二十管道与热网加热器相连,所述汽轮机的中间级抽汽口还通过第一管道、第九阀门和第二管道与吸收式热泵系统相连,所述热网加热器的疏水管道通过第三管道、第二阀门和第四管道与疏水箱相连,所述热网加热器的对外供水管道通过第十五管道、第八阀门和第十六管道与板式换热器系统相连,所述热网加热器的回水管道通过第十七管道、第一阀门和第十八管道与板式换热器系统相连,所述板式换热器系统连接第一热用户,可实现对第一热用户供热;所述疏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第五管道、第三阀门和第六管道与疏水泵的进水口相连,所述疏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第七管道、第四阀门和第八管道与主机凝汽器相连,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蒸汽疏水管道通过第十三管道、第十阀门和第十四管道与主机凝汽器相连,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进水口通过第十一管道、第五阀门和第九管道与疏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出水口通过第十二管道、第六阀门和第十管道与主机凝汽器相连,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连接第二热用户,可实现对第二热用户供热。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驱动蒸汽参数可通过第九阀门控制并调节,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进出水参数可通过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控制并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是否投运可通过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的启闭来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吸收式热泵系统的投用必须建立在板式换热器系统投用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用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第二热用户。
上述供热首站疏水余热深度节能综合利用回收系统的运行方法如下:
在投用板式换热器系统时,可以通过开启并调节第一阀门和第八阀门,并调节第七阀门的开度,调节进入热网加热器内的抽汽量和热交换器循环水流量,从而实现对进入第一热用户的温度调节。
在投用吸收式热泵系统时,可以通过关闭第四阀门,开启并调节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的开度,并调节第九阀门的开度,调节进入吸收式热泵系统内的抽汽量和热交换器循环水流量,从而实现对进入第二热用户的温度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33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