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8979.1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6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徐孟孟;许啸;林徐吉;张颖;姜广萌;汪伟;傅涵杰;孙攸莉;邹澄昊;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4;E03B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汪利胜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水 慢渗型 绿地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旨在解决绿地系统直接将雨水排放到市政管网中,造成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增大的不足。该发明包括低于地面的生态滞留区、蓄水慢渗区,生态滞留区和蓄水慢渗区之间设置隔墙,隔墙上端均高于生态滞留区和蓄水慢渗区的地表高度,生态滞留区的地表种植有植被,生态滞留区的地下埋设有穿孔管;隔墙上端设有溢流堰,蓄水慢渗区上方安装雨水溢流管,雨水溢流管低于溢流堰,蓄水慢渗区地表靠近隔墙位置和溢流堰对应放置水流冲击块。这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可有效滞留径流雨水,并对超标雨水进行二次截留,强化下渗强度,削减雨期地表径流量,有效延迟降雨洪峰,减轻市政雨水管网排水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重灰色、轻绿色”的做法造成城市出现内涝积水甚至出现“雨天看海”的现象,为打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需对城市排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综合应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场地内的雨水就地消纳处理。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核心理念,优先利用自然排水方式,排除场地内雨水,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后的径流系数不得大于建设前,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统筹解决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的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在人类选址建造城市之初,大多将城市选择在和山、川、江、湖相毗邻的地方,它给予城市的形态、功能布局及城市景观以很大影响。现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对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排水不畅将导致很多城市问题,但是现在的很多绿地系统直接将雨水排放到市政管网中,造成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绿地系统直接将雨水排放到市政管网中,造成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增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它可有效滞留径流雨水,并对超标雨水进行二次截留,强化下渗强度,削减雨期地表径流量,有效延迟降雨洪峰,减轻市政雨水管网排水压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包括低于地面的生态滞留区、蓄水慢渗区,生态滞留区和蓄水慢渗区之间设置隔墙,隔墙上端均高于生态滞留区和蓄水慢渗区的地表高度,生态滞留区的地表种植有植被,生态滞留区的地下埋设有穿孔管;隔墙上端设有溢流堰,蓄水慢渗区上方安装雨水溢流管,雨水溢流管低于溢流堰,蓄水慢渗区地表靠近隔墙位置和溢流堰对应放置水流冲击块。
生态滞留区接收来自周边地表径流的雨水,雨水下渗后通过穿孔管排放到市政雨水管网中。生态滞留区内超标雨水经溢流堰排至蓄水慢渗区,雨水在此区域逐层下渗用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超标雨水经雨水溢流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网。此系统可有效削减暴雨期间的洪峰值,延长雨水下渗时间。溢流堰流出的水流冲击到水流冲击块上,防止水流冲击到蓄水慢渗区地表上,形成凹坑。这种蓄水慢渗型绿地系统可有效滞留径流雨水,并对超标雨水进行二次截留,强化下渗强度,削减雨期地表径流量,有效延迟降雨洪峰,减轻市政雨水管网排水压力。
作为优选,生态滞留区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覆盖层、种植土层、透水土工布层、填料净化层、碎石排水层,穿孔管埋设在碎石排水层中。
覆盖层设置树皮和有机物,种植土层有利于植被的种植,透水土工布层对种植土层和填料净化层进行了有效隔离,使两种材料互不混杂,保持基础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增强构筑物的承载能力。穿孔管埋设在碎石排水层中,不易出现穿孔管堵塞的现象。
作为优选,填料净化层采用碎石和铁刨花混合后铺设形成。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填料净化层的净化效果。
作为优选,蓄水慢渗区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细砾石层、中砂过滤层、透水土工布层、粗砾石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89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