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7230.0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1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启亮;孔琳琳;邢建春;王平;贾海宁;邹荣伟;陈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8 | 分类号: | G06Q50/08;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毛雨田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建筑工程 火灾 应急 管理 bim 应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应用方法,用于基于BIM的建筑运维过程测控等应用软件平台的构建等,旨在提高建筑工程在应对火灾时的快速反应能力,该模型融合了火灾应急管理所涉及的要素实体、关系、应用及知识等信息。对基于IFC的BIM框架进行了扩展,在传统BIM框架内部定义了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新实体,这些新实体通过相关连接机制与BIM框架内其他建筑对象进行关联,组成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应用方法,使建筑工程具有快速救援灭火的能力。本发明中各个实体所采用的动态相互交互机制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BIM模型的扩展,尤其涉及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模型的扩展。
背景技术
火灾应急管理是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建筑工程中相对封闭的地下工程建筑中,提高火灾应急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显得非常必要。近年来,基于BIM的工程运维平台在建筑工程中逐步得到应用,通过BIM运维平台实现火灾应急管理,能够动态可视地管控火灾探测、告警、处理和疏散等全应急过程,对于提高工程火灾情况下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Interoperability,IAI)于1997年发布了适合建筑领域产品数据交换的国际工业标准(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该标准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数据模型,自发布起已逐渐发展成为BIM最为广泛的数据标准。
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IFC标准的扩展做了详细的研究,但IFC标准内容繁多且复杂,完全把握并非易事。为了在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中应用IFC标准,必须要满足如下要求:
首先,要满足基于BIM的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模型中的需求。相比传统的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基于BIM的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更加智能化,因此,除了需要加入建筑结构信息之外,还需要对建筑设备信息及工程保障人员行动进行联动,以便在火灾发生时快速应对突发状况,降低事故损失。
其次,所扩展的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模型要满足IFC标准的表达格式。尽管IFC标准在不断发展完善,但IFC标准框架仍不能覆盖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模型中所包含的全部对象,因此,在IFC的标准框架下扩展消防控制器、消防执行器、工程保障人员及相关设备设施等相关要素实体,从而使得BIM能够对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描述,提高建筑、设备及人员之间的联动能力。
最后,满足IFC标准对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模型的构建。为使得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所扩展的IFC标准,要对所扩展的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模型进行定义与构建。
然而,现有BIM模型缺乏对火灾应急管理要素和流程的完整描述,使得BIM运维平台中BIM模型与火灾应急管理模型仍是相互独立的,导致其在火灾应急过程自动化、全流程处理和管理功能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对工程结构、设备及人员之间协作能力的有效支撑。因此,迫切需要在现有BIM框架基础上增加和扩展火灾应急处理管理功能。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难点和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应用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建筑工程建筑中的火灾应急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种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BIM应用方法,由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实体、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应用方法及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动态运行机制组成;
优选的,所述面向建筑工程火灾应急管理的实体,将参与火灾应急管理模型中的实体分为建筑实体、设备实体及人员实体,其中扩展设备实体有:消防感知器实体、消防控制器实体、消防执行器实体、消防泵实体、防火门实体、消防报警设备实体、消防应急广播,人员实体有:工程保障人员实体、现场应急保障员实体、工程保障指挥员实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7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