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芯及用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8532.1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8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羽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6 | 分类号: | H01M50/536;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关雅慧;许春晓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设备 | ||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电极组件通过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依序层叠并卷绕而成,第一极片的一侧边电连接有多个第一极耳,卷绕完成后,多个第一极耳依次层叠,多个第一极耳设置在壳体内,其中每个第一极耳设置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通孔、缺口、凸起或突出部中的至少一种。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芯。上述电芯通过X光检测极耳上的定位结构的错位高度差及方向,实现了能够计算出内层极片之间的高度差的目的,进而降低了坏品逃逸的风险。上述用电设备通过上述电芯同样实现了降低坏品逃逸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芯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大容量电芯生产制造时,需要通过X光检测电芯各层的阴阳极之间的高度差,但由于大容量电芯的厚度大且层数多,X光穿透识别能力有限,X光无法识别到电芯内层阴阳极的高度差,存在高度差过高的坏品未检测出的问题,导致坏品逃逸的风险升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判断内层极片之间高度差的电芯及具有该电芯的用电设备。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所述电极组件通过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依序层叠并卷绕而成,所述第一极片的一侧边电连接有多个第一极耳,卷绕完成后,多个所述第一极耳依次层叠,多个所述第一极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极耳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通孔、缺口、凸起或突出部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电芯通过X光检测极耳上的定位结构的错位高度差及方向,实现了能够计算出内层极片之间的高度差的目的,进而降低了坏品逃逸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叠的多个所述第一极耳向相同方向依次错开设置,以提升检测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在每个所述第一极耳的位置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定位结构在不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定位结构的形状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一侧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定位结构为缺口或通孔时,所述定位结构可以贯穿所述第一极耳一侧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形状为三角形、圆形或四边形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极耳具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定位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耳引线,多个所述第一极耳依次层叠后与所述第一极耳引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耳引线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以形成所述电芯的正负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的一侧边电连接有多个第二极耳,卷绕完成后,多个所述第二极耳依次层叠,多个所述第二极耳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极耳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通孔、缺口、凸起或突出部中的至少一种。第二极耳上的定位结构可采用与第一极耳上的定位结构相同的设置方式。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芯。
上述用电设备通过上述电芯同样实现了降低坏品逃逸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芯及电极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a)-(e)为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最外两层的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高度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芯的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85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