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输送物料自动配重打包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4680.6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02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金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57/14 | 分类号: | B65B57/14;B65B35/30;B65B1/04;B65B51/00;B65G5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万小侠 |
地址: | 226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输送 物料 自动 配重 打包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输送物料自动配重打包系统,包括一筒纱配重系统,用于临时储存第二输送线的各第二规格筒纱,所述筒纱配重系统还配备有与第二输送线配套的进库推送组件,以及与第一输送线配套的出库推送组件,配重过程中,配重纱库静止不动或仅进行垂直移动,由进库推送组件的进库推杆直接将第二输送线上的第二规格筒纱推入上层或下层存储结构中对应的存储单元格内;或由出库推送组件的出库推杆直接将对应储存单元格内的第二规格筒纱推入至第一输送线上,结合筒纱配重打包的方法,通过进、出库推送组件做到双层一侧式筒纱的入库与出库,配重纱库仅需上下移动,不需要左右移动,节省匹配时间,提高产能与空间利用率,精准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生产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输送物料自动配重打包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纺织行业,对棉纱、化纤、混纺等中间产品进行包装和运输时,一般使用编织袋包装指定数量的筒纱(一般为15或12只筒纱),以每袋或每箱的总重量作为交货的计量单位。
传统的配重采取人工操作,经过称重、剔除和替换挑选出总重量满足要求的指定数量筒纱,然后进行包装,人工方式耗时较长、劳动强度大、出错概率高,而且不便进行数据统计和反馈。
现有专利CN201710050016.7提供一种自动包装物料配重系统及配重方法,包括物料配重输送线及控制系统,物料配重输送线包括平行排列的主输送线和副输送线,主输送线包括主进料段输送带、主称重段输送带、配重段输送带及配重辅助段输送带,副输送线包括副进料段输送带、副称重段输送带,在主输送线与副输送线之间设置配重缓冲装置,在副称重段输送带上方设置入栈推送装置,在配重缓冲装置同一侧设置出栈推送装置,控制系统包括主输送线控制模块、副输送线控制模块、物料推送控制模块及物料称重配重算法模块。应用于自动包装生产线,作为配重环节,可提高生产效率和配重的准确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还便于统计和反馈物料的重量数据。
但是上述专利的采用平行排列的主输送线和副输送线,通过左右移动与升降设置在主输送线与副输送线之间的配重缓冲装置来达到筒纱的入栈与对准筒纱出栈位的出栈,空间利用率低,出入栈花费时间长、精准度要求高,造成产能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层输送物料自动配重打包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产能低、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层输送物料自动配重打包系统,包括
一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具有一个第一输送线和一个第二输送线,所述第一、二输送线分别用于进行第一规格筒纱与第二规格筒纱的输送;
一称重组件,用于分别对第一、二输送线上的各第一规格筒纱、第二规格筒纱进行称重;
一筒纱配重系统,用于临时储存第二输送线的各第二规格筒纱,并选择相应的第二规格筒纱送入第一输送线的第一规格筒纱队列中实现配重;
一筒纱翻转组件,用于将第一或第二规格筒纱进行翻转;
一覆膜装袋组件,用于对第一或第二规格筒纱进行独立的覆膜以及整体的装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纱配重系统包括一配重纱库,该配重纱库采用上、下层分布的双层存储结构,各层的存储结构具有数个依次排列的储存单元格,且各层的储存单元格数量相同,输送组件的第一、二输送线采用与配重纱库相配合的上、下堆叠设置的分布方式,且第一、二输送线分别位于下、上层存储结构的同一侧;
所述筒纱配重系统还配备有与第二输送线配套的进库推送组件,以及与第一输送线配套的出库推送组件,进、出库推送组件均具有与每层存储结构中储存单元格数量相同的进库、出库推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4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