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9132.5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徐乐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鄞州华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污染 农田水利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属于水利工程领域,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先在农田与水源地之间挖出净化池,并用管道连通,同时做好防渗工作,净化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也可养殖鱼、虾等水生动物,本方案在农田灌溉前、排放后均采用水体净化措施,有效提高水的清洁利用,形成农田水的良性循环,减少对水源地资源的依赖,利用水生植物天然的净化作用对灌溉入农田的水先进行净化,有效降低对农田的污染,而且净化后的水重新经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再给农田灌溉,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了水源地被污染的风险,农田的排放水在输给处理池的同时还可输给净化池,进一步降低了水源地被污染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农田水利在国外一般称为灌溉和排水。农田水利涉及水力学、土木工程学、农学、土壤学,以及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及农业经济等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以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
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农田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增高,引起水体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目前农田水利施工中大多采用从水源地直接向农田灌溉水,农田排放水只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后再次排放到水源地中,由于为采取多重净化措施,因此现有的农田水利施工容易造成污染水的循环利用,形成恶性循环加深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本方案在农田灌溉前、排放后均采用水体净化措施,有效提高水的清洁利用,形成农田水的良性循环,减少对水源地资源的依赖,利用水生植物天然的净化作用对灌溉入农田的水先进行净化,有效降低对农田的污染,采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相组合的方式对农田排放水进行多重净化,有效保证水的良性循环利用,而且净化后的水重新经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再给农田灌溉,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了水源地被污染的风险,农田的排放水在输给处理池的同时还可输给净化池,进一步降低了水源地被污染的风险。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反污染农田水利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先在农田与水源地之间挖出净化池,并用管道连通,同时做好防渗工作,净化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也可养殖鱼、虾等水生动物;
S2,净化池与农田之间铺设双路管道,一路为净化池通向农田的大口径输入管道,另一路为农田通向净化池的小口径输出管道;
S3,在农田与水源地之间挖出处理池,并用管道连通,最后再将处理池与净化池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S3步骤中的处理池包括沉淀池和反应池,所述沉淀池与反应池之间固定连接有隔板,且隔板的侧壁开设有出水孔,沉淀池中水由出水孔输送给反应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鄞州华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鄞州华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9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