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水地下管廊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7672.1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3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邴孝亮;张绍武;韩东;冷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邹琳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地下 | ||
一种防水地下管廊,属于市政地下管道技术领域,所述管廊包括相互拼接的管片单体,所述管片单体的右侧连接端设有向右凸出的承口,另一管片单体的插口插入上一管片单体的承口的插接口处形成截面为L型的变形缝,变形缝内填充有聚乙烯泡沫板,变形缝拐角处设有矩形通道,聚乙烯泡沫板远离矩形通道的一端设有遇水膨胀橡胶胶条,拼接后两相邻管片单体的弧形外倒角边形成半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双组份聚硫密封胶,拼接后于变形缝对应位置的管片单体外壁湿铺防水卷材。本发明通过采用凸出的承口与插口插接形成截面为L型的变形缝,结合聚乙烯泡沫板、遇水膨胀橡胶胶条、双组份聚硫密封胶以及防水卷材,实现了管廊装配的防水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地下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地下管廊。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集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燃气等工程管线为一体的集约化、现代化城市管廊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现有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存在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为防止自身产生裂缝或破坏,地下管廊管片的拼接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当地下管廊出现裂缝、渗水时,可能需要破坏大片刚性保护层,维修成本高,维修工期长,施工十分困难。如何保证地下管廊使用过程中结构牢固耐用、防水性能优越、后期维修方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地下管廊,通过采用凸出的承口与插口插接形成截面为L型的变形缝,结合聚乙烯泡沫板、遇水膨胀橡胶胶条、双组份聚硫密封胶以及防水卷材,实现了管廊装配的防水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水地下管廊,所述管廊包括相互拼接的管片单体,所述管片单体的右侧连接端设有向右凸出的承口,管片单体的左侧连接端为插口,所述承口沿管片单体右侧连接端的截面一周设置,所述承口由管片单体外壁向内部缩进,形成插接口,另一管片单体的插口插入上一管片单体的承口的插接口处形成截面为L型的变形缝,变形缝内填充有聚乙烯泡沫板,变形缝拐角处设有矩形通道,矩形通道为环形空腔,聚乙烯泡沫板远离矩形通道的一端设有遇水膨胀橡胶胶条,所述遇水膨胀橡胶胶条的宽度大于聚乙烯泡沫板,并完全覆盖聚乙烯泡沫板与遇水膨胀橡胶胶条连接的端部,管片单体左右两侧连接端沿管片单体外壁一周设有弧形外倒角边,拼接后两相邻管片单体的弧形外倒角边形成半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双组份聚硫密封胶,拼接后于变形缝对应位置的管片单体外壁湿铺防水卷材,于承口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垂直连通矩形通道的注浆孔道及注浆口,所述承口远离管片单体一侧的竖边为承口竖边,承口与管片单体内壁呈梯形过渡连接,形成梯形承口斜边,拼接后承口的承口竖边与插口内壁经L型钢板及连接螺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卷材采用两层厚度为1.5mm的CPS-CL反应粘结型湿铺防水卷材。
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缝内于遇水膨胀橡胶胶条位置上设有变形缝凹槽,变形缝凹槽的深度为10mm-20mm,宽度与遇水膨胀橡胶胶条的宽度相吻合,遇水膨胀橡胶胶条粘贴在变形缝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注浆孔道与矩形通道垂直连通,注浆口为矩形或圆形,注浆孔道直径为15mm-20mm,插口内侧角处开设有竖向30mm、横向50mm的插口内侧角凹槽,承口和插口对接后由变形缝和插口内侧角凹槽形成矩形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L型钢板为加固构件,L型钢板上涂有环氧煤沥青防腐蚀层,两个翼缘上预留有直径为20-30mm的螺栓孔,相邻螺栓孔间距为100-150mm,每个翼缘上设置三个螺栓孔,连接螺栓为膨胀螺栓,连接螺栓上涂有环氧煤沥青防腐蚀层,管片单体的承口竖边每边设置两个L型钢板,每条变形缝设置八个L型钢板对管片单体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管片单体为预制防水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采用高强钢筋,混凝土采用C50防水混凝土,在受拉区设置抗裂筋或碳纤维。
进一步地,通过注浆口注胶防水,采用聚脲树脂胶进行灌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7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