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巨跨地下洞库双岩柱支撑拆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8963.6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6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洪开荣;种玉配;刘永胜;卓越;刘龙卫;姚士磊;杨效广;熊炎林;邵阳;杨朝帅;代昱昊;尚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3/02 | 分类号: | E21D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维赛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7 | 代理人: | 刘艳霞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洞库 双岩柱 支撑 拆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巨跨地下洞库双岩柱支撑拆除方法,该方法如下:将待开挖地下洞库的工作面分划为上部洞室和下部洞室,再将上部洞室沿左右方向分为三个区域,位于左或右边缘处的为边洞,处于中部的为中洞,位于左或右边洞和中洞间的区域为左或右岩柱。沿隧道开挖方向开挖,确定单次开挖段的距离,然后顺次开挖中洞和边洞,完成单次开挖段的开挖。沿隧道开挖方向,将两个岩柱分为多个依次相邻的小岩柱;且在开挖时,同一岩柱,采取间隔开挖小岩柱的方式;其中,已开挖段的中洞和边洞作为各岩柱的开挖通道。通过该方法可以保证巨跨地下洞库在岩柱拆除过程中的稳定安全,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拆除岩柱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巨跨地下洞库双岩柱支撑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工程领域,巨跨地下工程出现在各行业中。目前对于巨跨地下工程的研究及经验存在一些不足。按照目前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洞室最大开挖直径在20m左右。随着地下洞室跨度的不断增大,需要不断增大初支和二衬的支护强度,同时需要增加一些梁柱结构,实现减小洞室跨度的效果,但是增加的梁柱影响洞室的空间布局,影响使用效果。现在可以通过预留洞室内的岩柱作为洞室的临时支撑结构,待主要空间形成以后,再拆除岩柱。由于洞室跨度较大,拆除岩柱过程中存在风险,因此如何高效、安全拆除岩柱,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巨跨地下洞库双岩柱支撑拆除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保证巨跨地下洞库在岩柱拆除过程中的稳定安全,同时该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拆除岩柱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巨跨地下洞库双岩柱支撑拆除方法,该方法如下:
步骤一、分划区域:将待开挖地下洞库的工作面分划为上部洞室和下部洞室,再将上部洞室沿左右方向分为三个区域,位于左或右边缘处的为边洞,处于中部的为中洞,位于左或右边洞和中洞间的区域为左或右岩柱。
步骤二、开挖施工:沿隧道开挖方向开挖,确定单次开挖段的距离,然后顺次开挖中洞和边洞,完成单次开挖段的开挖。
步骤三、开挖岩柱:沿隧道开挖方向,将两个岩柱分为多个依次相邻的小岩柱;由已开挖的洞区或边洞内对一侧的一个岩柱开挖;在同一岩柱上,将小岩柱分为依次相邻的多组,每一组中为两个相邻的小岩柱;且在开挖时,同一岩柱,采取间隔开挖小岩柱的方式;其中,已开挖段的中洞和边洞作为各岩柱的开挖通道。
步骤四、依次重复步骤一~步骤三,完成整个上部洞室区的开挖。
步骤五、完成下部洞室的开挖。
进一步地,在步骤三、在施工的任意时刻,任一横断面上均有一个小岩柱处在未施工的状态;其中:同一横断面为包含了左右两个岩柱中的各一个小岩柱的横切面,且其宽度为一个小岩柱的宽度。
进一步地,在开挖中洞和边洞时,对各洞上方的岩体安装径向第一锚索支护,第一锚索支护的一端嵌入开挖洞区和边洞区的上部岩体内,另一端嵌入已开挖洞区和边洞区的顶壁。
进一步地,在步骤三中,在待开挖的小岩柱上方岩体上安装第二锚索支护;在首段开挖时,第二锚索支护的一端嵌入待开挖的小岩柱上方岩体中,另一端嵌入已开挖洞区和边洞区的顶壁;在随着小岩柱的开挖,第二锚索支护的一端嵌入下一待开挖的小岩柱上方岩体中,另一端嵌入已开挖小岩柱的顶壁。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对左右岩柱进行间隔划分,间隔开挖,保证在巨跨洞室横断面内始终存在岩柱,充分发挥岩柱支撑作用,保证洞室稳定。
2、间隔开挖小岩柱后,采用锚索支护,锚索伸入到未开挖岩柱上方和已经开挖的中洞、左右洞的上方,不仅能够有效加固开挖岩柱上方岩体,同时能够对下次开挖岩柱上方的岩体进行预加固,保证洞室稳定。
3、间隔划分、间隔开挖岩柱,可以有效保证多个工作面同时开挖岩柱,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未经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8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