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久高强压力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28082.7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3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汤今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泰克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50 | 分类号: | B65D90/50;B65D90/2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杨建龙 |
地址: | 324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久 高强 压力容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耐久高强压力容器,包括外层罐体,以及位于外层罐体内的内层罐体,内层罐体以内层罐体轴线为轴在外层罐体内进行转动;还包括驱动所述内层罐体转动的内层驱动装置;外层罐体上端具有可对内层罐体进行检修的开口;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内层罐体,当内层罐体发生渗漏的时,发生渗漏的罐体立刻开始转动,使得漏口朝上,防止继续发生渗漏,然后清空内层罐体的可燃液体后,通过外层罐体的开口对缺口处进行修补,如果是外层罐体损坏,也是需要清空内层罐体的可燃液体进行修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容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耐久高强压力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层油罐内外两层皆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造而成,中间具有贯通间隙空间;双层油罐中间间隙空间会填满水,内层罐体内填充汽油等可燃液体,渗漏检测装置包括对间隙空间水位进行测量的水位检测装置和对内层罐体内可燃液体进行液面进行检测的油位检测装置,当水位检测装置下降油位检测装置上升,说明是内层罐体渗漏;当水位检测装置下降油位检测装置下降,说明是外层罐体和内层罐体都产生了缺口,现有技术中只能检测出是否发生渗漏,并无法停止渗漏,存在着大量的隐患,而且现有的双层油罐每当损坏后内层的修补由其复杂,大多数都选择直接报废双层油罐翡翠的不环保。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高强压力容器,其可及时止漏,且可进行维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耐久高强压力容器,包括外层罐体,以及位于外层罐体内的内层罐体,还包括驱动所述内层罐体转动的内层驱动装置;所述外层罐体上端具有可对内层罐体进行检修的开口。
进一步,还包括连接在外层罐体和内层罐体中部的连接装置;所述内层罐体包括内层第一罐体和内层第二罐体;所述内层第一罐体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的一侧,所述内层第二罐体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的另一侧;
所述外层罐体包括外层第一罐体和外层第二罐体;所述外层第一罐体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的一侧,所述外层第二罐体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的另一侧。
进一步,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在外层罐体和内层罐体中部的连接环。
进一步,所述连接环的端面形成有供内层第一罐体卡入的第一凹槽;所述连接环的另一端面形成有供内侧第二罐体卡入的第二凹槽;所述内层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一凹槽转动连接;所述内层第二罐体与所述第二凹槽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环的端面形成有供外层第一罐体卡入的第三凹槽;所述连接环的另一端面形成有供外层二罐体卡入的第四凹槽;所述外层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三凹槽转动连接;所述外层第二罐体与所述第四凹槽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环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油口。
进一步,内层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内层第一油桶端面中部且驱动第一油桶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以及连接在内层第二油桶端面中部且驱动第二油桶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
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电机本体,以及连接在内层第一罐体端面中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机本体上的第一转动机头,以及连接第一转动机头和内层第一罐体端面的第一万向联轴器;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电机本体,以及连接在内层第二罐体端面中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机本体上的第二转动机头,以及连接第二转动机头和内层第二罐体端面的第二万向联轴器。
进一步,所述内层第一罐体和所述外层第一罐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滚动轴承;所述内层第二罐体和所述外层第二罐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滚动轴承。
进一步,所述第一滚动轴承为石墨铜套;所述第二滚动轴承为石墨铜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泰克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泰克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8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料装置及烹饪机
- 下一篇:一种抗冻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