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胺新酯鳌合铜的多功能水溶肥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6142.5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5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汤明礼;薛刚;汪涵;郑芬;黄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美兰(合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60 | 分类号: | C05G3/60;C05G3/00;C05G5/12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龙海丽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习友***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胺新酯鳌合铜 多功能 水溶肥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水溶肥技术领域,具体是公开了一种含胺新酯鳌合铜的多功能水溶肥,包括水溶性氮、水溶性磷和水溶性钾中的一种或几种,还包括胺新脂螯合铜,以质量计,所述胺新脂螯合铜的添加量占所述多功能水溶肥总质量的1%‑90%;其中,所述胺新脂螯合铜包含以下重量份成分:无机铜10‑50份、胺新脂10‑50份和多酚类天然螯合剂10‑50份,且无机铜、胺新脂和多酚类天然螯合剂的质量比为1:(0.2‑5):1。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在水溶肥中添加胺新脂螯合铜形成的有机铜,有效控制病虫害、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改善土壤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水溶肥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含胺新酯鳌合铜的多功能水溶肥。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安全、卫生、洁净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及有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用化学物质大量向农田中输入,不但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进而影响其商品性,而且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大量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增强作物抗逆性,增加投入产出比,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极其重要的任务。
经济作物的种植,要求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同时品质高、产量大。但是由于土传病害、种传病害等未能得到有效防治,致使种植时不能重茬种植,而作物品质亦不断下降。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249800A,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发明名称:一种杀菌肥料及其制造与应用的方法,该肥料的原料有可溶性氮磷钾肥料、含微量元素的无机物、镁盐、络合钙盐、有机碳源化合物、银剂、可溶性氨基酸和助剂,本发明可生产含有银杀菌剂的肥料,满足经济作物的需要,促进农业发展。其不足之处是:该发明的银采用纳米银或络合银或其纳米胶体添加肥料组分中,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性,不可避免产生团聚;另一方面,纳米银易于氧化而失去银的特性,上述情况均导致降低产品杀菌性能。
水溶性肥料是速效性肥料,具有溶解性好、能被作物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的优势,其有效吸收率高出普通化肥一倍多,达到80%-90%。在含有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基础上添加腐植酸类物质、微生物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所形成的生物菌水溶肥除具大量元素水溶肥所具优势外,可能还具有微生物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水溶肥的各种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提升产量和作为品质的肥料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含胺新酯鳌合铜的多功能水溶肥,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在水溶肥中添加胺新脂螯合铜形成的有机铜,有效控制病虫害、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改善土壤环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胺新酯鳌合铜的多功能水溶肥,包括水溶性氮、水溶性磷和水溶性钾中的一种或几种,还包括胺新脂螯合铜,以质量计,所述胺新脂螯合铜的添加量占所述多功能水溶肥总质量的1%-90%;
其中,所述胺新脂螯合铜包含以下重量份成分:无机铜10-50份、胺新脂10-50份和多酚类天然螯合剂10-50份,且无机铜、胺新脂和多酚类天然螯合剂的质量比为1:(0.2-5):1。
进一步,以质量计,所述胺新脂螯合铜的添加量占所述多功能水溶肥总质量的10%-40%。
进一步,所述水溶性氮是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硝铵钙、硫酸铵和磷酸脲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水溶性磷是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亚磷酸钾、聚磷酸钾、聚磷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水溶性钾是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聚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亚磷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所述无机铜选自硫酸铜、碱式硫酸铜、氧化亚铜、氧氯化铜、氢氧化铜中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美兰(合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科美兰(合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61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