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渗滞型调蓄海绵停车场及雨水调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8230.0 | 申请日: | 2020-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1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澄;何震;白伟岚;付小江;王国玉;孙天雨;杨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0;E03F3/02;E03F3/04;E04H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美智年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46 | 代理人: | 汪永生 |
地址: | 1001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滞型调蓄 海绵 停车场 雨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提供一种渗滞型调蓄海绵停车场,包括:硬化场地(1),包括道路(11)和多个车位(12);LID雨水调蓄设施(2),设置在车位周围且高度低于车位的高度;蓄水装置(3),包括雨水口(31)、雨水管道(32)、沉泥井(33)和蓄水模块(34),雨水口设置在LID雨水调蓄设施的上表面,雨水口和沉泥井之间、沉泥井和蓄水模块之间均通过雨水管道连接;多根穿孔渗排管(4),设置雨水管道下方的土壤层(7)中并与沉泥井连通,该穿孔渗排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向土壤层排水的排水孔。该停车场可保证雨水的下渗滞留,让雨水真正有效的渗入土壤,达到海绵“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渗滞型调蓄海绵停车场及雨水调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的理念不断被人们所理解和接纳,但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目前现有的海绵城市的施工技术已不能面对更重各样的工况条件,尤其是无法有效解决停车场在海绵建设过程中调蓄雨水的问题。
目前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首先是通过降低场地内的综合净流系数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再通过LID蓄水设施降低已经产生径流雨水的排放量,从而依次达到“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理念。但当该理念实用于大型停车场时,却很难落地,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透水设施来降低场地的综合净流系数,目前透水设施的负载强度还不能达到同级别传统非透水路面的负载强度,对于车辆出入频繁的停车场,无疑需要增加停车场的维护次数和频率;如果想要停车场减少维护次数和频率,就必须提高透水设施使用材料的标高和级别,这无异于加大了一次建设的成本投入。第二,停车场属于硬化面积高、绿化面积少的场地,而且绿化空间经常被设计成带状或点状,这些绿地内做成的下沉设施蓄水量极其有限,较难达到场地要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因此想要达到指标则需建设蓄水模块,但蓄水模块中过量的雨水不能完全利用,为了防止水体发臭,往往被排放掉,这样的海绵事实上是没有发挥海绵效力的。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0714001U公开了一种用于雨水径流控制的生态停车场,在停车场本体设置有雨水花园种植区,雨水花园种植区底面原土层上方设置有防渗膜,防渗膜上方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集水盲管、砾石层、过滤层、种植土层,防渗膜上方的雨水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系统。该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1)该方法虽然可以达到有效错峰排水的目的,但雨水渗透至卵石层之后,由于防渗膜及卵石层中渗排管的存在,导致雨水未能有效伸渗入地下,不能达到“渗滞蓄净用排”中“渗”的要求。(2)由于场地内大量透水设施的存在,导致绿化泥土中的水分大量流水到透水设施内部,极大提高了苗木的养护成本。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9296231A公开了一种海绵生态停车场,包括停车位、植物箱、雨水储存系统、浇灌喷淋系统,该停车场用大型水箱收集雨水,然后通过电控、智能化能一系列电控系统将雨水回喷到场地内进行回用。该停车场存在以下缺点:(1)该停车场完全依靠数字化系统的控制进行海绵各项功能的调节,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对齐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并且一次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电控及数字化设备,使得一次建设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都非常高。(2)经过海绵城市这几年的运行经验可知,降雨过后,绿植在此浇灌养护宜为2-3天后,雨水在地下蓄水设施储存2天后便会发臭,存储5天后便会发黑发臭,用该类水体浇灌导致的异味会影响停车场使用。(3)雨水中悬浮物质较多,采用喷灌、微喷灌的方式进行浇灌,会对浇灌设施产生较大的工作负荷,极易损坏设备,因此需频繁对堵塞及损坏设备进行更换,增加了维护成本。(4)该放案的各个控制电路遍布地下,如维护不当,极易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8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