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1982.1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3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徐思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8/30 | 分类号: | H01F38/3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刘海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路 绕组 电流 互感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属于电力物联网技术领域。本发明装置,包括:主绕组,所述主绕组为一次单匝的线圈且包扎在主绝缘内,主绕组一次输入端接入一次额定电流,并以预设比例将一次额定电流转化为目标输出电流;分绕组,所述分绕组级联在主绕组二次输出端,将目标输出电流,根据所述装置的预设要求转化为所述装置的额定输出电流。本发明线圈级联的方式既可以满足继电保护、电能计量、电量监测备份需求提出的多绕组(8至16)要求,而且使得电流互感器高压侧常规线圈数量下降至2或3个,将原有主铁芯线圈重量减少60%以上,提高了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物联网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器件,大量应用于继电保护和电能计量领域。为了提高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能计量、电量监测的可靠性,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流互感器绕组数量从过去的4个要求增加到8个或更多,使得电流互感器线圈总体重量倍增,特别是倒立式结构电流互感器的主绝缘包扎难度大增,主绝缘电场均匀程度随机性大,产品质量控制很难以保证。由于线圈数量多导致线圈相互挤压、器身重量大,绝缘支撑件(套管)法兰处瓷件在运输、安装、运行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与扭矩增大。线圈数量的增多是很多电流互感器运输及安装过程发生损坏、运行过程发生爆炸或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包括:
主绕组,所述主绕组为一次单匝的线圈且包扎在主绝缘内,主绕组一次输入端接入一次额定电流,并以预设比例将一次额定电流转化为目标输出电流;
分绕组,所述分绕组级联在主绕组二次输出端,将目标输出电流,根据所述装置的预设要求转化为所述装置的额定输出电流。
可选的,主绕组,包括2-3个,每个主绕组包括多个二次输出端。
可选的,分绕组数量,根据主绕组数量及主绕组二次输出端数量决定。
可选的,主绕组二次输出端级联两个分绕组。
可选的,装置用于计量绕组、测量绕组、P级绕组或TPY级绕组。
可选的,主绕组包括多个一次输入端。
本发明线圈级联的方式既可以满足继电保护、电能计量、电量监测备份需求提出的多绕组(8至16)要求,而且使得电流互感器高压侧常规线圈数量下降至2或3个,将原有主铁芯线圈重量减少60%以上,这种简单的主铁心结构在电流互感器的运输、安装过程中要求更低,提高了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结构图;
图2为一种同磁路多绕组电流互感器装置的配合使用结构图;
其中:CT1、CT2、CT3—主绕组,CT11、CT12、CT21、CT22、CT31、CT32—分级绕组,S1、S2、S3、S4、S5、S6—主绕组一次输入端子,S11、S12、S21、S22、S31、S32、S41、S42、S51、S52、S61、S62—分级绕组二次输出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发明,并且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1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