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管除氡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97135.0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75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千秋;张庭祥;余立尧;陈笑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肯菲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3/011 | 分类号: | B03C3/011;B03C3/36;B03C3/41;B03C3/45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华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8 | 代理人: | 梁金娟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管 净化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除氡净化器。该净化器包括外框,所述外框一侧设有进风法兰,其另一侧设有出风法兰,所述外框内沿进风法兰至出风法兰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静电模组和第二静电模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金属初效滤网对空气进行预处理,过滤掉大的粉尘、颗粒物;通过第一静电模组对空气中的含氡颗粒物电离,并进行初步吸附,再通过第二静电模组进一步电离,并吸附含氡颗粒物,通过设置结构不同的第一静电模组和第二静电模组,使得空气经过第一静电模组后,在第二静电模组内发生湍流现象,进而加剧空气中的吸附有氡的颗粒物碰撞,使得吸附有氡的颗粒物聚并,并更易于被吸附在第二静电模组内,使得除氡效率及效果均大幅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氡净化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除氡净化器。
背景技术
氡是唯一的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不被察觉地积聚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空气中。它是铀、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富含铀、钍的花岗岩,磷灰岩及辉绿岩等都富含氡气,地层深处的氡还可以通过地质断裂带和地下水扩散而进入大气圈。弥漫在空气中的氡衰变为氡子体,它是极微细的、看不见的、放射性金属粒子,随空气可被人吸入肺,进入肺的“氡子体”,有的粘着在支气管表层粘膜,有的侵入体液进入肺细胞组织,它们在肺细胞内,继续“衰变”不断地破坏组织,严重时引患肺癌。UNSCEAR(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93年报告指出,来自天然的辐射对公众的年有效剂量为2.4mSv,其中氡及其子体的贡献占54%。有人估计英国Cornwall高氡地区年人均有效剂量约为7.8mSv,其中氡的贡献占81%。高浓度的氡照射可直接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变,这已通过铀矿工的流行病学以及相关实验研究证实。环境和居室内的氡照射是普通公众患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权威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癌死者中约8%~20%是由氡所致,氡在肺癌诱因中,继烟草之后排第二位。对于吸烟者,受氡照射后致肺癌率约为不吸烟者的10倍以上。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50号出版号估计公众肺癌的10%归因于氡及其子体照射。在瑞典,氡在所有癌症诱因中排第五位(依次为食物45%、烟草25%、生活习惯15%、紫外线6.5%、氡4.5%、电离辐射2.5%、空气污染2.5%、职业照射2.5%)。科学家普遍认为:导致肺癌的危险程度,取决于氡的浓度和受照(暴露)时间的长短,肺受到氡辐射的浓度高,时间长,引发肺癌的危险就大,反之,则小。
现有除氡技术可分为:截断和减少氡的来源、通风稀释、室内增压、过滤吸附除氡以及静电除氡。
截断和减少氡的来源对于选址、选材均有要求,不适合后期改造以及空气质量的提升。
通风稀释适用于建筑物地上部分,但地下部分由于只能借助通风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死角,且新风量大,不利于降低建筑物能耗。
室内增压适用于独立房间除氡,不适合套间及走廊除氡。
过滤吸附除氡:主要是利用高效纤维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法,其中效果显著的是利用大量活性炭吸附,但这种方式需要经常性更换耗材,提高效率需要增压除湿,且需要设置增加了使用成本。
静电除氡:利用氡子体为金属粒子的特性,在高压电场中使得氡子体微粒荷电,从而产生极性,被吸附在带有极性的集尘板上。如申请号为:201621187669.7公开的具有除氡功能的风口,只设有一级高压静电场,除氡效果并不特别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风管除氡净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管除氡净化器,包括外框,所述外框一侧设有进风法兰,其另一侧设有出风法兰,所述外框内沿进风法兰至出风法兰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静电模组和第二静电模组,所述第一静电模组与第二静电模组分别产生不同结构的电离电场和风道,以使空气经过第一静电模组后,在第二静电模组内发生湍流现象,进而加剧空气中的吸附有氡的颗粒物碰撞,使得吸附有氡的颗粒物聚并,并被吸附在第二静电模组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肯菲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肯菲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97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隧道二次衬砌拆模后养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压力管道焊缝超声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