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木直接压密成板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3114.1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77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凯 |
主分类号: | B27K5/00 | 分类号: | B27K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爱普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20 | 代理人: | 王玉松;宋丹丹 |
地址: | 1011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木 直接 压密成 板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香木压密成板材的方法,该至少包括预处理、加热处理、加热加压处理和冷却处理,加热加压处理包括以下步骤:(1)第一次加热加压处理:将加热处理后的原木继续加热至芯材温度为130℃‑280℃,保温4min‑6min,以40%‑60%的压缩率对原木进行压缩,保温加压4min‑8min,释放压力,温度降至芯材温度为90℃‑110℃,保温3min‑5min;(2)第二次加热加压处理:将第一次加热加压处理后的原木再次加热至芯材温度为130℃‑280℃,保温8min‑10min,以90%‑95%的压缩率对原木进行压缩,保温加压20min‑24min,释放压力;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实用,制备的沉香木板材回弹率低、不易开裂,尺寸稳定性高,在短时间被水浸湿或受到阳光直射也不会变形,还克服了制备压缩木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板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木直接压密成板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木材是人类应用最多的原材料,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我国对木材的采伐量将会逐渐缩减,同时着手于人工林的发展,而人工林种植的木材存在着材质软、密度低的缺点,因此使用前需要将这些木材进行压密,现有技术已公开多种压密技术,但这些压密技术大多需要提前将原木裁切为木板,再进行压缩,操作非常麻烦,而将原木直接压密为板材,压缩率低时,板材的各种性能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压缩率高时,则板材的回弹率将大幅度上升,或者需要向原木内灌注化学物质才能够保持较低的回弹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原木直接压密成板材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木板材回弹率低、尺寸稳定性高、不易开裂,在短时间被水浸湿或受到阳光直射也不会变形。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原木直接压密成板材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预处理、加热处理、加热加压处理和冷却处理,所述加热加压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次加热加压处理:将加热处理后的原木继续加热至芯材温度为130℃-280℃,保温4min-6min,以40%-60%的压缩率对原木进行压缩,保温加压4min-8min,释放压力,温度降至芯材温度为90℃-110℃,保温3min-5min;
(2)第二次加热加压处理:将第一次加热加压处理后的原木再次加热至芯材温度为130℃-280℃,保温8min-10min,以90%-95%的压缩率对原木进行压缩,保温加压20min-24min,释放压力。
其中,本发明中的原木泛指密度较低的原木材,如沉香木和杨木等,预处理后的原木的含水率为35%-45%,原木的密度为0.3-0.4g/cm3;本发明通过对原木进行两次压密,并具体限定压密的参数,在高压缩率条件下,能够显著地降低压密后的板材的回弹率,且保证压缩后的板材各性能符合标准。
进一步地,原木在预处理和加热处理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3)将原木在温度为140℃-150℃的密室中加热3h-4h,加热时保持密室的氧气含量为4-5体积%,余量为保护气体。
其中,保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氮气、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惊喜地发现,通过先将沉香木在氧气含量为4-5体积%的密室中加热,然后再进行热压,能够进一步降低板材的回弹率。
进一步地,保护气体为体积比为1:4的二氧化碳和氮气。
当保护气体为1:4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时,制得的板材的回弹率最低。
进一步地,高周波装置的上垫板和下垫板上均设有通孔,步骤(1)所述温度降至芯材温度为90℃-110℃的具体步骤是通过水冷技术向高周波装置的上垫板和下垫板的通孔处喷射10℃-20℃的冷水,喷射速度是3m/s-5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凯,未经王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31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烹饪器具
- 下一篇:超声波夹具及超声波隔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