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90827.2 | 申请日: | 2019-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4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倩;冯天宇;邓林旺;刘思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42 | 分类号: | G01R31/3842;G01K1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aukf 电池 内部 温度 信息处理 方法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电池模组进行离线测试的离线测试数据获取等效热网络模型的初始参数,基于多目标函数拟合法确定初始参数中的最优模型参数初始值;根据车辆的电池的初始AUKF联合向量值、第一运行数据以及包含最优模型参数初始值的等效热网络模型,确定车辆的电池在实际运行的第一时刻的第一电池内部温度估算值以及第一模型参数估算值。本发明可以在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精确预估的同时,还对等效热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可以根据优化之后的模型参数更准确预估电池内部温度,进而根据实时精确预估的电池内部温度优化电池的工作条件,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温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AUKF(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器)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普遍存在温升现象,且电池内部的产热和散热不均匀,因此电池内部存在温度场分布,进而引起电池内部与外部存在较大的温差,特别是在高功率需求应用中更为明显;然而,在实际的电池热管理中,只能在电池外表面实时测量电池表面温度,对于电池内部温度并不能实时测量到,而电池的内部温度对电池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且直接关乎电池的安全性能,因此,电池热管理,尤其是对电池内部温度的估算,已成为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且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
现有技术中,电池内部温度估算方法中,基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估算的方法,对测试系统要求较高,因此,实际的车辆并不能满足其测试条件;基于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函数关系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估算的方法,所得函数关系并无实际物理意义,难以适应多种复杂工况下电池内部温度的精确计算;现有技术中的电池传热模型将电池表面等效为一个温度点的方法,认为电池表面各点温度均相同,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电池内部构造以及外部形状都不是完美对称结构,电池内部到各个面传热路径并不一致,所以在电池表面不同位置的温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将表面温度等效为一个点会使得最终估算的电池温度误差较大。此外,部分现有技术采用离线辨识算法或基于估计器的在线参数辨识方法得到模型参数,该方案中无法消除电池内部温度估计误差对参数辨识结果的影响,将会导致模型参数不匹配,进一步引起更大的内部温度估计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和介质,可以在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精确预估的同时,还对等效热网络模型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可以根据优化之后的模型参数更准确预估电池内部温度,进而,使得本发明可以根据实时精确预估的电池内部温度优化电池的工作条件,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电池模组在恒温环境的不同离线工况下进行离线测试的离线测试数据;
根据所述离线测试数据获取等效热网络模型的初始参数,基于多目标函数拟合法确定所述等效热网络模型的各所述初始参数中的最优模型参数初始值;
获取车辆的电池的初始AUKF联合向量值;
获取所述车辆的电池在所述车辆实际运行的第一时刻的第一运行数据;
根据所述初始AUKF联合向量值、所述第一运行数据以及包含所述最优模型参数初始值的所述等效热网络模型,确定所述车辆的电池在所述车辆在实际运行的第一时刻的第一电池内部温度估算值以及第一模型参数估算值。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实现所述的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基于AUKF的电池内部温度信息处理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908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