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4401.5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1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敬强;武新民;王鹤;米强波;康博;孙照磊;王志坤;韩炜;杨鸿;张小平;张艺久;吕新东;梁力文;张春琳;汤夏岚;李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C09K8/594;C09K8/7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复合 液体 水平 酸化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完井,下入生产管柱;S2、向生产管柱内下入连续油管至待增产储层位置;S3、向连续油管内注入酸液,向连续油管与生产管柱之间的环空内注入处理液,使酸液与处理液在待增产储层位置混合形成酸化液。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均质性较弱的水平井酸化难度大的问题,实现改善水平井酸化工艺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酸化增产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
背景技术
在酸化施工中,由于酸岩反应的速度很快,而酸的穿透距离又较短,因此只能消除近井地带地层的伤害。因此提高酸的浓度可以适当增加酸液的穿透距离。通常酸化的增产有效期比较短,砂岩经过了酸化处理后,由于其粘土颗粒或其它的微粒的运移容易造成油流通孔道的堵塞,从而造成酸化的初期产量增长很快而后期的产量迅速下降。在碳酸盐岩油藏中,因为酸液与碳酸盐岩反应的太快,使得离井底比较远处的裂缝不容易被酸化,因此对储层进行酸化时需要综合考虑酸液体系。对于非均质性较弱的储层,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胶凝酸酸液体系进行酸化,利用胶凝酸摩阻较小的特点,起到提高酸化排量,降低对地面设备性能需求的效果。现有的胶凝酸体系,降滤失效果较好,能够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活性酸的穿透距离,在国内外都曾有广泛运用;但是胶凝酸配方对地层的伤害问题逐渐被业内所重视:胶凝酸配方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对地层的伤害常常使酸化施工效果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影响施工效果。特别是在非均质性较弱的储层中,这种伤害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所以在宏观上更容易体现出对产量的影响。
对于水平井而言,传统的全井段笼统布酸工艺会使得酸液在水平段分层、堆积在下井壁,非常不利于对储层的整体酸化。现有技术中,对于水平井一般采用机械分层方式进行逐段酸化作业,但是,对于采用衬管/筛管完井以及砾石充填完井的水平井进行酸化时不适合实施封隔器转向布酸,因为目前国内水平井措施所用的封隔器还不配套,另外该工艺对固井质量要求严格,管外窜槽是无法封隔分层的。而传统的连续油管布酸技术在完井期间进行,由于连续油管与完井管柱之间的摩擦,当连续油管受摩阻力的作用而形成二维正弦形状时,便开始发生连续油管的弯曲变形。连续油管的弯曲会提高摩阻力,迫使连续油管形成螺旋状、弹簧状或麻花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摩阻力非常大,以致于连续油管不能够进一步向井下运移(被锁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现场一般应用双液压连续油管牵引器进行配套使用,又显著增大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非均质性较弱的水平井酸化难度大的问题,实现改善水平井酸化工艺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复合酸液体系的水平井酸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完井,下入生产管柱;
S2、向生产管柱内下入连续油管至待增产储层位置;
S3、向连续油管内注入酸液,向连续油管与生产管柱之间的环空内注入处理液,使酸液与处理液在待增产储层位置混合形成酸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44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