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85363.0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0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唐佳炜;杨云川;邹浩阳;王新;杨静;张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M99/00 |
代理公司: | 32228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聂启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台体 液压油源 测控系统 分析测量信号 动力试验 过程稳定 控制信号 试验效果 输出控制 输出载荷 提供装置 油管连接 高速船 精细化 座椅 采集 指令 便利 试验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包括机械台体,所述机械台体上安装受试样品并按照控制信号的指令作动,所述机械台体的一端通过油管连接有液压油源,所述液压油源提供装置作动所需的动力,还包括分别与液压油源和机械台体连接的测控系统,所述测控系统用于输出控制信号、采集分析测量信号。本发明输出载荷精确,作动过程稳定,精细化程度高,使用便利,试验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力学环境试验主要是通过模拟产品在全寿命工作期间可能遭受的力学环境条件,考察产品能够满足研制目的和使用需求,正确有效开展力学环境试验,能够检验、评估产品在额定力学环境条件下的耐受能力,为产品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力学环境试验中的冲击试验,一般用于考察产品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在跌落、碰撞等外力因素产生的冲击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及特性,评估产品在对应冲击环境下的安全性。冲击试验常用冲击机作为试验设备,如落锤式冲击机、摆锤式冲击机等,试验时受试样品一般安装在冲击机台面或刚性基础上,通过高处跌落、冲击锤打击等主动或被动的作动方式,将额定的冲击载荷施加到工作台面或直接作用到受试样品上。
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中“附录10乘客与船员座椅的试验衡准与评估”要求对船舶座椅进行动力试验。该类试验属于力学环境试验中的冲击试验,适用于船舶设计碰撞载荷大于、等于3g的乘客座椅,用于评估座椅、座椅支承结构、座椅与甲板的连接结构、座椅安全带的设计是否能够承受船舶碰撞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力,同时应考虑座椅相对于船舶的安装方向,即座椅朝向船首、船尾还是朝向舷侧。座椅动力试验时,受试船舶座椅结合50%仿真试验假人可以开展乘员安全性评估。按照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该项试验的试验载荷以加速度冲量来代表船舶碰撞与时间的关系,载荷条件以加速度时程上下包络线的形式进行规定(见图1),最大加速度不超过1g。
根据现有常用的冲击试验设备,实施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要求的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存在以下困难:
(一)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对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要求的试验载荷量级不超过1g,现有能够承载座椅类产品的通用冲击试验设备提供的常规试验条件的载荷量级要远远高于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的要求,无法稳定输出符合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需求的载荷条件。
(二)现有输出试验载荷量级满足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要求的通用冲击试验设备,均为针对元器件级的小型试验设备,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座椅类产品的试验需求(含配合使用50%仿真试验假人),且小型试验设备受整体规模所限,台面位移能力普遍较小,输出的试验载荷脉宽也难以达到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的要求。
(三)对于现有的冲击试验设备,在按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实施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时,在如何确保试验载荷的重复性和避免局部结构频响造成载荷波形超差等问题上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会对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的效率、效果和复现性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从而可以方便的完成2000年《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要求的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载荷条件精确稳定,使用便利,工作可靠性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高速船座椅动力试验装置,包括机械台体,所述机械台体上安装受试样品并按照控制信号的指令作动,所述机械台体的一端通过油管连接有液压油源,所述液压油源提供装置作动所需的动力,还包括分别与液压油源和机械台体连接的测控系统,所述测控系统用于输出控制信号、采集分析测量信号。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53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