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08966.1 | 申请日: | 2019-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1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勇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22/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二次 融合 成套设备 检测 平台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及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检测平台将成套检测系统和二次检测系统进行结合,减少了测试过程的繁琐过程,能够对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进行系统的测试,成套测试系统与二次测试系统可以同时输出;并且本检测平台通过功率源输出大功率和小功率,设置的互感器校验仪能够兼容电磁式互感器和电子式传感器的不同输出特性,针对具有不同采集接口的终端测试时可以不用更换测试仪器,方便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设备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大力提升配电网水平,国家电网加大了智能电网的建设,随着智能电网建设不断升温,为解决配电网规模化建设改造中一次高压开关和二次配电终端设备不匹配的问题,国家电网提出了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在此环境的推动下,成套一二次设备缺乏联调测试机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针对一,二次融合成套的研究,检测等方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加上目前配电网设备厂家众多,为了满足质量控制、入网检测等环节的工作需求,也需要针对一二次成套设备进行系统检测。
现在的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只考虑了一次互感器的校验和一二次成套设备的性能测试,而对二次配电终端的测试并未考虑,如果需要进行二次配电终端的测试必须接入单独的测试系统。而且现有的一二次成套设备性能测试对保护功能测试涉及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基于对配电终端进行单独测试。对于这种检测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因为一二次成套设备是基于一次高压开关和二次配电终端,如果不对二次配电终端进行测试而直接进行成套测试,如果测试出现问题就不能准确帮助用户分析定位问题点。2.针对一二次成套设备的保护功能测试较少,缺乏对整体保护性能的验证。3.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部分采用了电子式传感器,因为电子式传感器(电压,电流)二次侧输出都是小电压信号,而传统的配电终端测试仪电压,电流输出已不能满足小电压输出要求,针对此类设备还需要进行专用设备进行单独测试,造成测试过程复杂,使用设备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及控制方法,将一二次成套系统测试与二次配电终端测试结合,并且兼容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和电子式传感器的二次输出特性,实现一套检测平台进行完整的功能测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的检测平台,包括功率源,功率源连接工作服务器、成套检测系统和二次检测系统;
功率源具有大功率输出端和小功率输出端;
成套检测系统包括与功率源大功率输出端连接的升压/升流器,升压/升流器连接标准互感器和高压开关,标准互感器和高压开关均连接互感器校验仪,高压开关连接待测配电终端;
功率源的小功率输出端连接二次检测系统的三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连接待测配电终端;
标准互感器用于将升压/升流器输出的高压信号转换成低电压和低电流;
三相电能表、待测配电终端和互感器校验仪均连接工作服务器;
互感器校验仪用于进行标准互感器的误差校验,并将测试结果上送到工作服务器;
三相电能表用于控制输出不同的脉冲信号给待测配电终端;
配电终端接收三相电能表发送的脉冲信号,实现线损模块的计量检验,并将测试数据上传至工作服务器;
工作服务器用于控制功率源大功率输出端和小功率输出端,进行成套检测系统和二次检测系统的分步或者并发测试,实时采集功率源、互感器校验仪、三相电能表和待测配电终端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后续处理。
功率源的小功率输出端具有正常模式和小电压信号两种模式,正常模式用于模拟电磁式互感器二次侧输出,小电压信号模式用于模拟电子式传感器二次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勇,未经李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8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