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茯苓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08066.7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9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雍天乔;梁丹灵;刁雪;谢意珍;吴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076 | 分类号: | A61K36/076;A61P19/06;A23L33/105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茯苓提取物 高尿酸 保健品 乙醇 疾病 治疗 预防 尿酸 应用 药物副作用 安全环保 混合溶剂 溶剂提取 有机溶剂 制备工艺 痛风 茯苓 提取物 痛风病 残留 缓解 污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尤其涉及茯苓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保健品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所述茯苓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2、本发明采用乙醇、水或者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作为溶剂提取茯苓,不存在有机溶剂污染或残留的问题,安全环保;3、本发明茯苓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降尿酸作用,且副作用小,能够用于制备缓解痛风病症的药物,为改善目前痛风病药物副作用大的现象提供了新的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尤其涉及茯苓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 保健品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尿酸是嘌呤代谢分解的最终产物。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尿酸过多或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都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高尿酸相关疾病是体内尿酸的产生增加,肾尿酸的排泄减少,使得体内尿酸浓度高于血液溶解能力(>360μmol/L)的一类疾病。随着现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升高。血中尿酸过多对人体危害巨大。例如,尿酸以晶体形式在关节中沉积,并导致反复发作导致痛风和尿酸性肾结石。此外,这些沉积结晶引起软组织、关节和骨组织反复发炎性剧烈疼痛,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高尿酸相关疾病的治疗需要降低体内血尿酸浓度。目前,主要是从尿酸生成抑制或者促进尿酸排泄两方面来治疗或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首先,从促进尿酸排泄方面,在肾单位的细胞上的特定转运蛋白(如肾尿酸转运蛋白URAT1)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靶点。阿片类药物,如丙磺舒,磺吡酮和苯溴马隆均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靶点的药物,它们通过与一种或多种转运蛋白相互作用来抑制尿酸盐重吸收,增加尿酸的肾排泄,但是由于过敏反应等不良副作用而使其使用受限。其次,从抑制尿酸生成方面,黄嘌呤氧化酶(XOD)是另一个重要的靶标,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肠道,并在嘌呤代谢途径中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成尿酸。现抑制XOD 的降尿酸药物可分为嘌呤和非嘌呤类。别嘌呤醇是最常用的临床XOD嘌呤类抑制剂,但由于它可引起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肾毒性等毒副作用而备受争议。非布索坦是一种非嘌呤XOD抑制剂,因其会导致心血管并发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要补充该药物的警示性声明。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和安全的新型降尿酸药物。
食用菌茯苓(Poria cocos Wolf)是一种在中国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具有排泄湿热、利尿、健脾和安神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多糖以及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血脂和抗菌消抗炎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茯苓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的药物/保健品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在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茯苓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包含:
(1)将干燥的茯苓粉碎;
(2)在0-100℃℃的水浴中用1-20L/(100g茯苓)的乙醇萃取0.1-10小时,后过滤分离滤渣和滤液,重复一至三次;
(3)将步骤(2)所得的滤液合并后减压蒸馏浓缩至5-50mL/(100g茯苓),冻干得到茯苓醇提物;
(4)在0-100℃℃的水浴中用水作为溶剂萃取醇提后的茯苓残渣0.1-10小时,后过滤分离滤渣和滤液,重复一至三次;
(5)将步骤(4)所得的滤液合并后减压蒸馏浓缩至5-50mL/(100g茯苓),冻干得到茯苓水提取物。
在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茯苓提取物,包括茯苓醇提物和茯苓水提物。
在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述茯苓提取物在治疗/预防高尿酸相关疾病方面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080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