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零时刻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2202223.2 | 申请日: | 201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10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粉娥;王利军;李芊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新竹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35/00 | 分类号: | F42B3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7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刻检测 工控机 红外探测器 试验舱 电路 靶板 本实用新型 穿透 灭火 安装方便 穿透试验 复杂环境 试验过程 试验装置 外侧设置 电连接 外侧壁 置物架 触发 穿破 内壁 试验 物架 弹头 爆破 探测 输出 记录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零时刻检测系统,包括试验舱和工控机,试验舱的外侧壁上嵌设有靶板,靶板的外侧设置物架,置物架上放置破甲弹,破甲弹的弹头朝向靶板,试验舱的内壁上设有零时刻检测盒,零时刻检测盒内设有红外探测器和零时刻检测电路,红外探测器依次电连接零时刻检测电路和工控机;红外探测器探测到的光信号用以触发零时刻检测电路,零时刻检测电路向工控机输出零时刻电信号,工控机接收零时刻电信号并记录对应的零时刻。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破甲弹穿透试验的小型化,同时提高了试验过程中破甲弹穿破瞬间零时刻判断的准确性,避免了爆破瞬间复杂环境的干扰;试验装置简单,安装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甲车辆灭火抑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零时刻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装甲车辆是我军面向未来的通用作战平台,具备突出的安全机动和快速突击能力,为了能快速、有效地扑灭油料爆燃和多种火灾,防止二次杀伤,从而有效的保护乘员安全,增强装甲车辆在战场上的生命力,现役车辆都装备了安全防护体系-自动灭火抑爆装置。
按照《GJB1734A-2011装甲车辆灭火抑爆系统通用规范》要求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在产品鉴定或定型前必须进行型式试验,灭火抑爆性能是其中的指标之一,其测试方法需按照《GJB59.29-91装甲车辆试验规程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进行,标准要求测试中以破甲弹射流进入车内的时刻为零时刻起点,通过高速摄影机识别破甲弹穿透车内的零时刻,而零时刻的判断对后续灭火抑爆装置的启动时间影响巨大,而目前的摄影机拍摄的方式准确性差,受环境影响大;且目前国内具有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测试手段的试验场几乎没有,仅有的测试设备复杂,难以实现而且费用昂贵,试验一次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不能满足陆军装备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零时刻检测系统,实现了破甲弹穿透试验的小型化,同时提高了试验过程中破甲弹穿破瞬间零时刻判断的准确性,避免了爆破瞬间复杂环境的干扰;试验装置简单,安装方便,且便于更换试验过程中的易损件,使试验费用大大降低,且结果稳定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破甲弹穿透灭火抑爆试验零时刻检测系统,包括试验舱和工控机,所述试验舱的外侧壁上嵌设有靶板,所述靶板的外侧设置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放置破甲弹,所述破甲弹的弹头朝向靶板,且破甲弹的弹头中心线与所述靶板的中心线共线;
所述试验舱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靶板对应的零时刻检测盒,所述零时刻检测盒内设置有红外探测器和零时刻检测电路,所述零时刻检测盒的侧壁上开设有探测口,所述红外探测器的感应端位于探测口,且垂直朝向所述靶板的中心线;
所述红外探测器依次电连接零时刻检测电路和工控机;所述红外探测器探测到的光信号用以触发零时刻检测电路,零时刻检测电路向工控机输出零时刻电信号,工控机接收零时刻电信号并记录对应的零时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探测器为硫化铅红外探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探测口与靶板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靶板的中心线到靶板的边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探测器的感应端端头与所述探测口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置物架为V形架,所述V形架的一端V形截面连接于所述靶板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试验舱和靶板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零时刻检测电路包含依次电连接的光电转换电路、三级滤波放大电路、脉冲触发电路、信号整形输出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新竹防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新竹防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2022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