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末端、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73623.5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459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峰;杨瑞琦;龙斌华;卢木归;李典;卢耀汕;尹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11 | 分类号: | F24F1/0011;F24F13/08;F24F1/0059;F24F5/00;F24F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柴明英 |
地址: | 5190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末端 出风板 空调器 小孔 本实用新型 除湿空调 逐渐增大 舒适性 贯通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末端、空调器。该一种空调末端,包括出风板,所述出风板上构造有多个小孔,所述小孔贯通所述出风板的内侧与外侧,且沿所述出风板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所述小孔的孔径逐渐增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除湿空调末端、空调器,极大地提升了空调末端的无风感效果,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末端、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空调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现有的空调末端大多采用传统的出风口结构,这导致空调器在运行时,出风速度过快,降低了用户的舒适性,尤其是在制热或者制冷温度与用户体温差异较大时,用户的舒适性急剧下降。目前,市面上以针对此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或者产品,以尽可能的实现空调末端的出风无风感,一种方式是采用强制对流,在出风口导风板处设置多个小孔,从而使气流在流经小孔时被疏散成众多细小的气流向外蔓延,从而能够降低用户的有风感受,但目前的方式对小孔只是采用单一口径,对于出风气流的降速作用不明显导致无风感效果较差;另一种方式则是采用辐射末端的方式实现无风感,但目前的辐射末端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不足,导致辐射末端的辐射板的换热(制冷或者制热)效率不高;再一种则是将上述的强制对流及辐射换热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并未进行相应的改进,因此,这种虽然在功能上复合了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但两种方式分别的不足也较为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末端、空调器,极大地提升了空调末端的无风感效果,提升了用户的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末端,包括出风板,所述出风板上构造有多个小孔,所述小孔贯通所述出风板的内侧与外侧,且沿所述出风板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所述小孔的孔径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小孔在所述出风板的内侧形成的第一圆具有第一孔径D1,在所述出风板的外侧形成的第二圆具有第二孔径D2,1.5≤D2/D1≤3。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圆的总表面积为S1,所述出风板的内侧总表面积为S,0.4S≤S1≤0.6S。
优选地,所述空调末端还包括辐射板,所述出风板包括第一出风板、第二出风板,所述第一出风板、第二出风板分别处于所述辐射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空调末端还包括气流驱动部件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辐射板与所述气流驱动部件之间,当所述气流驱动部件运转时,气流能够经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后将热量传递至辐射板。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与所述辐射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优选地,所述导热层包括多孔介质金属泡沫。
优选地,所述辐射板与所述导热层之间具有蓄热层。
优选地,所述辐射板上具有碳纳米管涂层。
优选地,所述空调末端还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与所述辐射板的两侧之间形成强制对流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板及第二出风板分别处于两侧的所述强制对流出风口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板与所述空调壳体或辐射板之间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出风板能够相对所述空调壳体或辐射板打开;和/或,所述第二出风板与所述空调壳体或辐射板之间可活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出风板能够相对所述空调壳体或辐射板打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板为弧形,且弧形为四分之一圆,和/或,所述第二出风板为弧形,且弧形为四分之一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末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末端、空调器,由于小孔的孔径沿所述出风板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当出风气流流经所述小孔时,伴随着小孔的孔径逐渐增大,气流的速度被逐渐降低,从而能够增强空调末端的出风无风感效果,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736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