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胸腹主动脉替换人造血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89838.1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03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于存涛;邱家伟;刘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存涛;邱家伟;刘燊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巴晓艳 |
地址: | 100037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胸腹主动脉 动脉分支 人造血管 替换 分支部 本实用新型 直筒部 髂动脉 人工血管 病变 血管 腹腔干动脉 分支血管 中国人群 肾动脉 下端 左肾 左髂 填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腹主动脉替换人造血管,所述人造血管包括直筒部和分支部,所述直筒部连接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包括肋间动脉分支、腹腔干动脉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左肾动脉分支、右肾动脉分支、右髂动脉分支和左髂动脉分支,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人工血管在中国人群中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中国人胸腹主动脉病变的特点,将连接双侧髂动脉的倒“Y”形分支血管直接设计为血管的下端部分,既填补了现行胸腹主动脉人工替换血管没有此类设计的空白,又符合中国人胸腹主动脉病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腹主动脉替换人造血管。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比较严重的患者,其主要的和辅助的治疗手段为血管移植,自体血管来源有限,因此,临床上需要大量的人工血管作为移植替代物。人工血管的制造,国外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采取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编织。中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研究,起初是用尼龙(Nylon)织成,后因尼龙降解,在生体内植入后发生破裂而被淘汰。现在多采用涤纶(Dacron)纤维编织人工血管,己大量应用于临床,如治疗主动脉瘸,主动脉狭窄,上下腔静脉切除更换术等。人体内的血管破裂时,可移植聚酯材料的人工血管,但由于血液容易凝固在人工血管内壁,如果人工血管太细就容易堵塞,这一直是开发人工血管的难处。针对现有的人工血管在中国人群中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中的不足之处。现有应用于临床心外科大血管胸腹主动脉置换的人工血管为用于胸腹段血管置换的直筒状带四分支血管与用于左右髂总动脉置换的倒“Y”型血管,而中国人胸腹主动脉病变往往同时累积胸腹段及左右髂动脉,因此外科手术操作时需要同时处理从胸腹到髂动脉的病变血管问题,如果使用先行人工替换血管,需要将两段人工血管在术中吻合到一起,这样会增加手术时间、体外循环以及麻醉时间;同时不但增加了手术难度,也增加了吻合口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后同时使用两段人工血管,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种适用于中国国人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的人工血管的发明显得尤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腹主动脉替换人造血管,所述人造血管包括直筒部和分支部,所述直筒部连接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包括肋间动脉分支、腹腔干动脉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左肾动脉分支、右肾动脉分支、右髂动脉分支和左髂动脉分支,所述肋间动脉分支、腹腔干动脉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左肾动脉分支、右肾动脉分支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所述直筒部,所述左肾动脉分支和右肾动脉分支分别连接在所述直筒部底端的周侧;
进一步地,所述肋间动脉分支连接一端所述直筒部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腹腔干动脉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依次设置在所述肋间动脉分支下端,所述腹腔干动脉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一端连接所述直筒部,另一端位于相反于所述肋间动脉分支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肾动脉分支位于所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下端,所述左肾动脉分支另一端位于相反于所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右肾动脉分支一端连接所述左肾动脉分支下端,所述右肾动脉分支另一端位于相反于所述左肾动脉分支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人造血管为聚四氟乙烯或涤纶或Gore-tex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直筒部总长度为40-60cm,直径为20-30mm;
进一步地,所述肋间动脉分支长度为10cm,直径为8-10mm;
进一步地,所述腹腔干动脉分支长度为10cm,直径为8-10mm;
进一步地,所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长度为10cm,直径为8-10mm,所述左肾动脉分支长度为10cm,直径为6-8mm,所述右肾动脉分支长度为10cm,直径为6-8mm;所述右髂动脉分支长度为10-40cm,直径为8-10mm;左髂动脉分支长度为10-40cm,直径为8-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存涛;邱家伟;刘燊,未经于存涛;邱家伟;刘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898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阴道成形模具固定带
- 下一篇:一种前囊口辅助固定型人工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