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374906.3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44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辉;石宇;侯燕松;程晹;张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60;A01K61/65;A23K50/80;A23K1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王卫婷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萍 鱼苗 网箱 鱼种 浮式网箱 浮子 锚石 网布 生态系统 本实用新型 草食性鱼类 适口饵料 线缆连接 有效控制 种类配置 分布区 生长 水中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浮式网箱和草食性鱼苗,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草食性鱼苗放置在网箱内,所述网箱包括网布(1)、框架(2)、浮子(3)和锚石(4),网布(1)设置在框架(2)的四周和底部,以防止鱼苗的逃逸,浮子(3)设置在框架(2)顶部,以保证所述网箱浮在水中,锚石(4)通过线缆连接在框架的底部,以用于固定所述网箱。利用草食性鱼类在鱼种时期以浮萍为适口饵料的特性,通过鱼苗种类配置、鱼苗规格和数量的设计,达到有效控制浮萍暴发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鱼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浮萍治理主要以物理打捞为主,已发表的文献中还可查到施用除草剂、放养草食性鱼类、施用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水动力条件改善法等方法。物理打捞包括人工打捞和机械打捞两种,人工打捞是通过网或耙将浮萍从水体中捞出移送到陆地予以清除,机械打捞则是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浮萍的收集、捞除。除草剂目前可用的主要有活性氟啶酮Fluridone(SonarTM)、敌草快Diquat(RewardTM)等,敌草快浓度配方为每升水240g敌草快阳离子。张亚辉研究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对小浮萍(Lemna minor)的摄食能力,但未提出如何利用鱼类对浮萍的摄食能力进行浮萍控制。卿晓霞以红领巾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确定抑制浮萍生长的水流流速为0.13m/s以上的水流流速,设置潜水循环泵人为强化水流流动对抑制浮萍生长的作用显著。
物理打捞是一种快速直接的后期处理方法,但清除不彻底,治理效果短暂,短期内残留浮萍会再次暴发;化学除草剂具有高强度的除草性能,但大多数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单一,存在抗性风险,并且化学除草剂的残留毒害可能对其他生物存在潜在风险;放养草食性鱼类是控制浮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但掌握适宜的放养量和种类是生物控制的关键,鱼类种群达不到控制浮萍的有效生物量则无法遏制浮萍的泛滥,鱼类数量太大则会干扰水体中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造成水生植物的衰退甚至消失;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具有低毒安全性、药效专一性等特点,但生物源除草活性物质的提取、鉴定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市场上尚缺乏商品化产品,无法大规模正式使用;水流循环控制技术在水量、电力等方面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从已有的技术来看,目前对浮萍暴发的控制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生态安全的治理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利用草食性鱼类在鱼种时期以浮萍为适口饵料的特性,通过鱼苗种类配置、鱼苗规格和数量的设计,达到有效控制浮萍暴发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浮萍暴发生长的生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测量浮萍分布区的生物量;
(2)在浮萍分布区放置浮式网箱;
(3)在所述网箱中投放草食性鱼类;
(4)当所述网箱范围内水面浮萍基本清除后,捕获所述网箱内的鱼类并移除所述网箱。
其中,步骤(1)中测量浮萍分布区的生物量包括浮萍盖度测量和浮萍生物量测量。优选,浮萍盖度测量的方法为:在浮萍覆盖区域内部直线行船,记为一条样线,记录样线长度和位置,估算并记录样线单侧50m内所有出现的浮萍斑块的盖度、面积和GPS点位,优选每个浮萍群丛至少设置3条样线。优选,浮萍生物量测量具体方法为:在各浮萍斑块中随机设置5-10个样方,使用采样装置采集浮萍样品,测量采集的浮萍样品的鲜重,根据单个斑块的盖度和分布区总盖度换算成该分布区的生物量,单位:g/m2。优选,生物量计算方法为:(浮萍样品鲜重总数÷样方总面积)×斑块的盖度×分布区总盖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749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