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8056.5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7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马欢欢;吕玲;陈康;蔡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3/56 | 分类号: | H04B3/56;H04L27/12;H04L27/14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 代理人: | 陈传林 |
地址: | 132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新能源 汽车 基于 bfsk 车载 电力线 通信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及其方法,是信号在窄带传输条件下,基于BFSK技术的电力线通信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利用BFSK为车载电力线通信信号的调制解调手段,以车载电力线系统作为信号的传输路径,实现信号的有效传输,达到简化通信线路、减少负荷及成本和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目的。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效果佳等优点;经过仿真分析,其方法可以完全实现能够实现信号在车载电力线系统的可靠传输,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电力线通信技术领域,是一种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对车内控制和通信系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点对点通信,因车内大量传感器的接入,产生通信效率低、线路复杂、汽车负荷增加、车内有效空间减小等问题。而总线传输方式,虽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信号的传输线路,但仍需布置专用的通信线束,成本较高,维修难度相对较大。考虑新能源汽车对空间、载荷、续航里程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两种技术都很难满足要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渴望寻求一种能够简化通信线路,提高通信效率的通信方式。迄今为止,未见与本发明相同和相近似的文献报道和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构思基础是,目前实现电力线通信的技术主要有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扩频(Spread Spectrum,SS)和窄带载波技术。正交频分复用和扩频技术在低压电力线通信应用中较为广泛,但这两种技术实现复杂,使用设备较多,成本较高,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经济性较差;传统的窄带传输技术,因信号衰减严重,致使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可靠性较低,但其具有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和成本低等优点;车载电力线通信与低压电力线通信相比,具有直流传输、传输距离短和噪声干扰小等特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内,利用窄带载波通信技术进行信号传输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效果佳的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并提供一种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之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基带信号发送器、BFSK调制器、车载电力线的通信信道、BFSK解调器和基带信号接收器,所述的基带信号发送器、BFSK调制器、车载电力线的通信信道、BFSK解调器和基带信号接收器依次电连接。
实现本发明目的之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基于BFSK车载电力线通信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
1)车载电力线系统设计和通信信道模型建立
①确定电动汽车的信号传输介质,即线束材料,汽车电力线束采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低压电线电缆,绝缘材料为聚氯乙烯,导体的的材料采用铜芯,线束的特性阻抗采用50Ω;
②根据电动汽车负载情况和实际车身情况确定电动汽车线束的规格、距离及分布情况;
③采集不同载波频率下各个电动汽车负载大小;
④根据所选线束的规格、材质、分布和负载的变化情况,以及公式(1)确定基带信号传输时的信道情况,
其中ci表示信号在信道内的固有衰减和多径衰落部分的乘积,i表示通信路径数,N表示发送端到达接收端的总有效路径,即为多径数,τi表示第i条路径的延时,δ表示对i条路径做延时处理的时间函数;
2)车载电力线通信信道噪声的采集与建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电力大学,未经东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80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