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多桩的海上风电基础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34472.0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72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军;张凡;练继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7/42 | 分类号: | E02D27/42;E02D27/52;E02D27/14;F03D13/20;F03D13/2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子文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舱板 顶盖 开口向下 半封闭 短桩 圆筒型结构 海上风电 柱体空腔 内置 半封闭空间 多边形柱体 均匀布置 竖向布置 筒型结构 空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多桩的海上风电基础,包括筒顶盖、第一分舱板、第二分舱板、筒裙板和短桩;所述筒顶盖与筒裙板构成一开口向下的半封闭圆筒型结构,在半封闭筒型结构内的中部竖向布置有n块第一分舱板,第一分舱板与筒顶盖形成有一开口向下的正n多边形柱体空腔;在所述柱体空腔的棱上,半封闭圆筒型结构内径向布置有n块第二分舱板,第二分舱板、筒顶盖、筒裙板在柱体空腔外侧形成有n个相同且独立的开口向下的半封闭空间;n个所述短桩均匀布置于所述第二分舱板上,短桩的顶端与筒顶盖连接,其中n≥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电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多桩的海上风电基础,可适用于深水大容量的海上风电开发。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供应、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我国海上风能储备占总风能的75%,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近年我国将海上风电作为重点开发领域,海上风电开发得以迅猛发展。为了降低工程开发建设成本,发展大容量风机是必然的趋势。同时,近海浅水区域风电开发逐渐饱和,深水风电如何开发也是目前制约我国风电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研发合理的基础形式来适用于深水大容量海上风电开发对海上风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基础结构针对深水大容量机组形式较少,适用范围小,地基差稳定性难以保证、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深水大容量的内置多桩的海上风电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内置多桩的海上风电基础,包括筒顶盖、第一分舱板、第二分舱板、筒裙板和短桩;所述筒顶盖与筒裙板构成一开口向下的半封闭圆筒型结构,在半封闭筒型结构内的中部竖向布置有n块第一分舱板,第一分舱板与筒顶盖形成有一开口向下的正n多边形柱体空腔;在所述柱体空腔的棱上,半封闭圆筒型结构内径向布置有n块第二分舱板,第二分舱板、筒顶盖、筒裙板在柱体空腔外侧形成有n个相同且独立的开口向下的半封闭空间;n个所述短桩均匀布置于所述第二分舱板上,短桩的顶端与筒顶盖连接,其中n≥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舱板和第二分舱板的高度低于筒裙板高度0~3m。
进一步的,所述短桩的长度大于筒裙板高度0~5m;
进一步的,筒顶盖、第一分舱板、第二分舱板、筒裙板、短桩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为一整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解决了深水大容量基础形式较少,及为适应深水区较差地基而增加的施工成本等问题,本发明风电基础通过桩筒结合的方式将上部荷载传入地基内,同时桩与筒型基础相结合又有力的保证了结构稳定性。
2.本发明风电基础由于采用的是短桩与筒基相结合的方式巧妙的将上部风机的大荷载传入地基,在保证结构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钢材的使用。同时由于结构是宽浅式的一种基础,可以采用陆上预制-海上浮运-负压下沉一步式安装,从而显著的降低了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风电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筒顶盖,2-第一分舱板,3-第二分舱板,4-筒裙板,5-短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44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