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烟气的脱硝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72562.1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0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韩香莲;高庆平;马天芳;于淑兰;韩文婧;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9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5 | 代理人: | 王伟霞 |
地址: | 262737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硝 脱硫烟气 烟气输送管道 氮氧化物 脱硝过程 脱硝效率 烟气处理 烟气通过 脱硝塔 吸收剂 废液 脱硫 烟气 催化剂 吸收 | ||
本发明涉及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烟气的脱硝方法,该方法是指将脱硫后的烟气通过烟气输送管道输送至脱硝塔中,用含有催化剂成分的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利用本发明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脱硝成本,大大提高了脱硝效率,脱硝过程中无废液生成,实现了绿色脱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烟气的脱硝方法。
背景技术
SO2和NOx是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燃煤烟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国内外能源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NO占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90%,其难溶于水和碱液,在湿法脱硫过程中难以同时脱除。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湿法脱硫,再结合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除NOx。SCR法脱硝率可达90%,缺点是需要从国外引进催化剂,价格昂贵;过程需要氨做还原剂,氨不易储存,容易引发二次污染;也有研究采用臭氧、双氧水等进行气相氧化,将NO氧化为NO2,然后用有机溶剂络合吸收再用氨水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硝酸盐做肥料,可以达到较高的脱除效果,但是会大幅度增加运行成本,且氨水对设备具有腐蚀性,如果发生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副产物化肥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成本、操作安全、可提高脱硝效率的脱硫烟气的脱硝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脱硫烟气的脱硝方法,所述方法是指将脱硫后的烟气通过烟气输送管道输送至脱硝塔中,用含有催化剂成分的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氮氧化物。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吸收剂中含有的催化剂成分为有机砜,所述吸收剂的其余组分为二氧化锰的酸性水溶液,其中酸性水溶液为硝酸水溶液。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硝酸水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4%-8%,且每1L硝酸水溶液中含有二氧化锰8-15g,含有有机砜150-300g。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脱硫烟气进入脱硝塔时的气体流量为8-15L/min、O2体积分数为5-8%、液气比为8-12L/m3、脱硫烟气的温度为135-145℃。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烟气经过脱硝塔脱硝后的产物进入分离装置,分离收集的有机砜重新用于脱硝反应中,分离收集的脱硝产物一部分用于脱硫剂的制备,一部分进入热分解装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分离收集的脱硝产物一部分进入热分解装置,经过热分解后收集的二氧化锰重新用于脱硝反应,收集的二氧化氮进入烟气输送管道中。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对脱硫后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采用含有催化剂成分的吸收剂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吸收,氮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亚硝酸,由于亚硝酸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在吸收剂中加入催化剂成分----有机砜,亚硝酸分子先与有机砜发生结合,由于二氧化锰的氧化电位强于亚硝酸,与有机砜结合的亚硝酸分子被氧化成硝酸,失去亚硝酸分子的有机砜再重新结合未被氧化的亚硝酸分子,避免了亚硝酸分子的分解;采用上述吸收剂来对脱硫烟气进行脱硝处理,大大提高了脱硝效率;
(2)本发明在对脱硫烟气进行脱硝处理时,采用的吸收剂中硝酸的浓度为4%-8%,且每1L硝酸水溶液中含有二氧化锰8-15g,含有有机砜150-300g;脱硫烟气进入脱硝塔时的气体流量为8-15L/min、O2体积分数为5-8%、液气比为8-12L/m3、脱硫烟气的温度为135-145℃。在此工艺参数下脱硝效率可高达9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职业学院,未经潍坊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25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