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煤气化还原的锁气出料及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1200.2 | 申请日: | 2018-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4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30 |
发明(设计)人: | 汪锡刚;潘建波;金飞伟;吕彬峰;李荣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B01J19/28;C10B53/04;C10B5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0 | 代理人: | 尹建民 |
地址: | 324022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出料口 中间料仓 冷渣机 埋刮板 出料装置 粉煤气化 冷却装置 锁气 还原 进料装置 依次连接 反应釜 连接筒 提质煤 阀门 排出 筒仓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煤气化还原的锁气出料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反应釜(1)出料口的第一阀门(14)依次连接的中间料仓、冷渣机和筒仓:所述的出料口与中间料仓之间设置第一埋刮板(15),第一埋刮板(15)的末端设置第二出料口(17),第二出料口(17)排出的高温提质煤通过第二螺旋(18)输送至中间料仓;所述的中间料仓与冷渣机之间设置第三螺旋(25),所述的冷渣机(3)包括进料装置(31)和出料装置(35);所述的冷渣机的出料装置通过第二埋刮板(37)与第三出料口(41)连接筒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粒煤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粉煤气化还原的锁气出料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己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超过l万亿吨,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为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对煤炭资源进行分级分质利用已是当务之急、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煤化工项目。而对原料煤进行中低温热解,得到高价值的煤气、煤焦油和提质煤产品是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有的多种煤热解工艺中都包括提质煤的冷却工序,这是因为,从热解炉中出来的提质煤的温度高达500~600℃,因而需要对高温提质煤进行冷却。传统的提质煤冷却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1)湿法熄焦,即直接喷水冷却,然后烘烤去湿以满足用户需要,在此熄焦过程中,红焦的显热随蒸汽的排放而浪费掉,无法回收利用,并且红焦与水接触还会产生大量的酚、氰和硫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会随产生的蒸汽自由排放,从而严重腐蚀周围设备并污染大气;(2)干法熄焦,即采用惰性气体与赤热的红焦换热,将热量通过蒸汽锅炉等回收利用产生蒸汽,降温后的惰性气体返回冷却室形成循环,虽然此过程可回收利用红焦约83%的显热,但工艺过程复杂且设备要求较高。
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1342934公开了一种提质煤冷却增湿及余热回收装置,其包括竖直设置的壳体,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壳体内部沿物料运动方向分隔为顺次连通的布料区、换热区及增湿区,由此可利用提质煤自身的重力作用自上而下通过该装置并依次进行冷却换热和加水增湿。但缺点是设备的占地面积大、不便于日常维护,而且只能用于产量较低的煤提质系统。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提质煤冷却装置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不足,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备投资少、方便实用、能连续化大生产等优点的粉煤气化还原的锁气出料及冷却装置,换热效率高,产量和工作效率都能满足较高要求,同时能连续化大生产,不用停釜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一种粉煤气化还原的锁气出料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反应釜(1)出料口的第一阀门(14)依次连接的中间料仓、冷渣机和筒仓:所述的出料口与中间料仓之间设置第一埋刮板(15),第一埋刮板(15)的末端设置第二出料口(17),第二出料口(17)排出的高温提质煤输送至中间料仓;所述的中间料仓为多个,串联或并联,中间料仓的出口连接冷渣机,所述的冷渣机(3)包括进料装置(31)和出料装置(35);所述冷渣机的出料装置通过第二埋刮板(37)与第三出料口(41)连接筒仓。
本发明涉及的几个专业术语这里整理汇总解释如下:
气化还原技术,也称还原气化技术,是利用逆回收原理,在低温无氧常压环境条件下(温度一般为250℃~550℃,压力≤30Kpa),将碳氢化合物从高分子还原成低分子,形成固体碳、液体油和不凝气体,100%回收。通过对不凝气体(相当于天然气和液化气的混合气)的净化,作为清洁能源供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禄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12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