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合高温油藏的地下聚合堵水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20986.0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8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曲广淼;关琦;姜丽萍;蔡源;张斌;杨福兴;汤立新;杨小燕;伍凯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12 | 分类号: | C09K8/512;C09K8/508;C08F220/56;C08F220/06;C08F222/38;C08F2/26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液总量 堵水剂 制备 丙烯酰胺 高温油藏 相容剂 油藏 聚合 丙烯酸 空间网状结构 丙烯酸用量 交联剂用量 引发剂用量 质量百分比 聚合反应 高渗透 交联剂 矿化度 引发剂 油田水 地下 层位 封堵 吸水 地层 配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高温油藏的地下聚合堵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丙烯酰胺、丙烯酸、相容剂、交联剂以及引发剂在地面混合均匀配成水溶液,其中丙烯酰胺用量为溶液总量的2.0%~5.0%,丙烯酸用量为溶液总量的3.0%~5.0%,交联剂用量为溶液总量的0.01%~1.0%,相容剂用量为溶液总量的0.1~0.3%,引发剂用量为0.01%~0.05%,以上百分比我质量百分比;第二步:将第一步配置成的水溶液注入油藏温度为80℃~120℃,油田水矿化度小于100000.0 mg.L‑1的地层中,在油藏温度下,所述的水溶液在6‑8小时内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可吸水的空间网状结构。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堵水剂对中、高渗透目的层位起到较强的封堵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高温油藏的地下聚合高强度堵水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许多整装砂岩油藏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相继进入高含水期,油井含水率急剧上升,油层出水日益严重,产油量急剧下降,开采效果变差,造成油田最终采收率降低;同时随着油田开采时间的延长,该类油井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多,严重制约了油藏采收率的提高,开展油井堵水已成为当前条件下多数主力油田开发中后期进行控水稳油的主导工艺措施之一。
目前油田生产中所应用的堵剂主要包括四大类,水泥堵水剂、颗粒类堵水剂、树脂型堵剂、聚合物凝胶类和冻胶类堵水剂。水泥类堵水剂的优点是价格低廉、封堵后强度大、能够较长时间承受近井带作业产生的负压及耐温耐盐耐冲刷且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能;缺点是水泥类颗粒的悬浮性一般较差,不利于向地层深部运移,注入后容易使水绕流,缩短了有效期。颗粒类堵水剂包括水膨体颗粒、土类颗粒等,其中通常用于堵水作业的水膨体颗粒是由丙烯酰胺通过适度交联后制备的遇水可发生膨胀而不溶解的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的;土类颗粒主要包括膨润土和粘土等。颗粒类堵水剂的优点是对于封堵高渗透、特高渗透地层有很好的效果;缺点是近井地带容易沉积、强度不太高、易突破。树脂型堵水剂,包括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糠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在地层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可形成坚硬的固体,堵塞孔道或裂缝,其优点是封堵能力强,缺点是成本较高、对地层条件要求较高,由于其封堵后难以解堵,因此容易对地层造成一定的污染。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多为由聚丙烯酰胺与无机交联剂或有机交联剂组成的复合体系,其优点是成胶强度可调,适合于不同的油藏条件,缺点是聚丙烯酰胺溶解时间长,其溶液粘度大,注入比较困难,由于聚丙烯酰胺的耐温性能较差,在配制和注入过程中容易产生机械剪切降解和热降解,影响其应用效果。目前也有将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通过调整体系配方制成强度较大的凝胶进而作为冻胶类堵水剂进行使用,此外也有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交联剂为原料,采用地下聚合的方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CN200410077966,利用其在地下聚合后制备的吸水树脂对目的层位产生较强的封堵作用,该类堵剂在地面易配制、粘度低、易泵入,不受剪切因素的影响,在地层中发生聚合、交联生成的冻胶强度大,可在地层孔隙中吸水膨胀。
发明内容
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油田生产的堵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水泥堵水剂封堵强度大,但是悬浮性差,颗粒类堵水剂对于封堵高渗透、特高渗透地层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近井地带容易沉积、强度不太高;树脂型堵水剂优点是封堵能力强,但是成本较高、对地层条件要求较高,聚合物凝胶类堵水剂成胶强度可调,适合于不同的油藏条件,但是聚丙烯酰胺溶解时间长,其溶液粘度大,注入比较困难。
2、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未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0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