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4363.6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0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郑淑国;邹琦;朱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1/10 | 分类号: | B22D11/10;B22D11/11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程 控制 引流 进入 中间 方法 | ||
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属于钢铁连铸领域;方法:1)前一炉钢包浇注完成前,向位于钢包回转台待机位上的带有引流砂的未开浇钢包,通过钢包底部透气水口座砖向钢水中吹入惰性气体;当钢包在钢包回转台上旋转至与钢包浇注位置角度为20°~50°时,停止旋转;2):在钢包水口下方放置废钢槽,从开始吹入惰性气体至第一次停止旋转期间的持续吹气,使透气水口座砖正上方钢水的温度提高2~5℃时,第一次打开滑动水口,排出引流砂和极少量钢水;当全部引流砂排出时,关闭滑动水口;3)保持吹入惰性气体,迅速将钢包旋转至浇注位置,连接大包长水口,二次打开滑动水口,开始正常开浇;钢包开始正常开浇后,停止吹入惰性气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连铸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连铸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钢包引流砂进行引流,即在钢包上水口里加入引流砂,当滑动水口滑板打开后,引流砂因钢液压力而下落,钢水随引流砂的流出而自动流出。钢水自动开浇后,引流砂也会随之进入中间包,由于引流砂尺寸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去除,就会和钢水发生反应形成钢中的大型夹杂物,严重污染钢液,显著恶化铸坯及产品质量。
连铸过程中要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进而避免其对钢水的污染。目前针对引流砂流入中间包这一难题,尚缺乏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目前,多数钢铁企业在浇注过程对引流砂不采取措施,任其全部流入中间包。少数钢铁企业在钢包开浇钢液未流出之前,人工接走部分引流砂,这样虽部分地减少了流入中间包的引流砂量,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引流砂会进入中间包;且人工接砂存在如下不足:①该操作可控性差且工人劳动强度大,②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CN104690241A提出一种防止连铸机中间包内进入引流砂的装置,包括水口开度控制装置、引流砂导出口、长水口、引流砂承接装置。该专利存在以下不足:设备复杂,成本高,操作繁琐;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参数,对现场实际应用指导意义不大;没有考虑钢包与中间包之间的空间很狭小,再设置引流砂承接装置等装置会影响正常浇注生产,不适用于现场大生产应用。
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能够完全避免引流砂流入中间包的方法,无法彻底消除引流砂流入中间包对钢液造成的污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能彻底解决引流砂流入中间包这一技术难题,且成本低、操作简便,对高品质钢的稳定生产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在钢包未旋转至正常浇注位置前,通过钢包透气水口座砖向钢包内吹入惰性气体,促进钢水内部搅拌,提高水口上方区域内钢水温度;随后打开滑动水口,将引流砂排尽后,关闭滑动水口,迅速将钢包旋转至浇注位,二次打开滑动水口开始正常开浇。本发明能够完全避免引流砂进入中间包污染钢液,进而提高钢水和铸坯的质量。
本发明的一种连铸过程控制引流砂进入中间包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前一炉钢包浇注完成前5~10分钟时,向位于钢包回转台待机位上的带有引流砂的未开浇钢包,通过钢包底部透气水口座砖向钢水中吹入惰性气体;当钢包在钢包回转台上旋转至与钢包浇注位置角度为20°~50°时,停止旋转;其中:吹入惰性气体的压力为:0.3~0.45MPa,流量为5~25Nm3/h;
步骤2:在钢包水口下方放置废钢槽,从开始吹入惰性气体至第一次停止旋转期间的持续吹气,使透气水口座砖正上方10cm内的钢水的温度提高2~5℃,且钢包内钢水温度均匀,第一次打开滑动水口,排出引流砂和极少量钢水;当全部引流砂排出后,即刻关闭滑动水口;
步骤3:
(1)保持吹入惰性气体,迅速将钢包旋转至浇注位置,连接大包长水口,二次打开滑动水口,开始正常开浇;
(2)钢包开始正常开浇后,停止吹入惰性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43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