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防治牡丹红斑病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3840.6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5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玺;杨庆山;刘贵民;张淑静;刘幸红;牛赡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0;A01P3/00;C12R1/125 |
代理公司: | 37105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百翠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枯草芽孢杆菌 保藏 牡丹 红斑 防治 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 中国微生物菌种 生物防治制剂 微生物中心 河泥 药害 应用 湿地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防治牡丹红斑病中的应用。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Z08‑3,是从菏泽湿地河泥中分离获得的,已于2017年9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4679。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HZ08‑3生物防治制剂防治牡丹红斑病效果显著,防治效果达到75.95%,且牡丹长势良好,无药害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在防治牡丹红斑病中的应用,以及采用该芽孢杆菌制备的生物防治制剂。
背景技术
牡丹为我国传统名花,也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之一,自古以来被国人誉为花王、国花等,被世界各国誉为中国花。近年来,随着牡丹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展、品种增多,牡丹病害的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其中牡丹红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是危害牡丹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也危害芍药。牡丹红斑病由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Pass.)引起,主要危害牡丹的叶和绿色茎,叶片正面及茎上的病斑长期保持暗紫红色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特点,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该病发病盛期。病原菌侵染牡丹后,造成牡丹花色衰退、生长受损和丹皮量少质差,造成花农经济损失惨重,病害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牡丹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生产上常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牡丹红斑病。化学防治极易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并且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得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败。
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拮抗作用来减少病害的发生,对人畜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且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因而具有化学杀菌剂不具有的优势,正逐步成为代替化学杀菌剂的最佳方式。而获得高效拮抗菌是生物防治的基础。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是最早被报道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菌种。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的产芽孢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总称,其生理特征丰富多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土壤和植物体表根际的重要微生物种群,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芽孢杆菌突出的特征是能产生内生耐热以及对紫外线、电磁辐射及一些化学药品有很强的抗逆性的芽孢,这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和剂型加工,也利于其在环境中的存活、定殖与繁殖。由于芽孢杆菌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简单、能够形成抗逆性较强的芽孢,在产品开发中较非芽孢杆菌具有有效活菌数量高、性能稳定等优势而备受瞩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效防治牡丹红斑病的新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菌株HZ08-3。本发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大、抗逆性强,在植物(尤其是牡丹)表面能够快速大量定殖等特点,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Z08-3,是从菏泽湿地河泥中分离获得的,已于2017年9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号为CGMCC No.14679。其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或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上菌落形态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乳白偏黄色,表面粗糙起褶皱,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28℃下培养两天后,镜检,菌体细胞呈杆状,能运动。经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以大肠杆菌为对照)。经芽孢染色后观察芽孢呈椭圆形或柱状。
本发明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菌株HZ08-3的培养方法或繁殖方法包括:
(1)普通培养保存采用LB培养基,配方为: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20g,蒸馏水1000mL,pH调至7.1~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38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