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抗调节装置、微网三相系统、微网及下垂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4772.6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5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达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廖盈春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网 放大 下垂 变压器 放大器 阻抗调节装置 电流信号 三相系统 生成单元 加法器 指令 电流检测单元 电压源逆变器 阻抗检测单元 二次侧绕组 控制电压源 一次侧绕组 等效阻抗 驱动信号 无功功率 线路电抗 线路电阻 信号生成 移相单元 逆变器 中低压 电抗 电阻 阻性 叠加 分担 感性 施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抗调节装置、微网三相系统、微网及下垂控制方法,装置包括:变压器、电压源逆变器、电流检测单元、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移相单元、PWM驱动信号生成单元、阻抗检测单元、第一加法器及第二加法器;根据线路电阻、电阻指令值生成第一放大倍数k1,根据线路电抗和电抗指令值生成第二放大倍数k2,电流信号被放大k1倍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电流信号被放大k2倍并移相90°生成第二参考信号,PWM驱动信号生成单元根据参考信号叠加后的信号生成驱动信号,并控制电压源逆变器产生施加于变压器二次侧绕组两端的电压,从而改变变压器一次侧绕组的等效阻抗。本发明使下垂控制能够适用于阻性或阻感性线路的中低压微网,并实现无功功率的按比例分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调电抗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阻抗调节装置、微网三相系统、微网及下垂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优化和使用越来越成为当前发展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可持续的新能源,特别是以光伏储能、风能发电为典型的洁净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升电网对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微网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以及负荷组成的小型模块化的供能网络,它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并通过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效,因此,微网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微网的控制方式可分为主从控制和对等控制,其中对等控制利用本地信息实现控制,鲁棒性较好,有利于实现即插即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对等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是将传统发电机的P-f和Q-V功率下垂特性植入微网逆变器,实现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无互联线控制。P-f、Q-V下垂控制适用于感性线路,但目前微网电压等级多为10kV及以下的中、低压网络,线路阻抗多为阻性或阻感性,如果采用传统基于感性线路阻抗模型的下垂控制,会引入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耦合,下垂控制的效果很差甚至使系统不能稳定运行。
为了降低线路阻感比对下垂控制的影响,提高下垂控制的适用性,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或造成的影响如下:
(1)线路为阻性时,使用P-V、Q-f下垂控制可获得较好效果。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既有阻性线路也有感性线路的微网。
(2)通过设计控制环的控制参数,使逆变器输出呈感性,以降低线路阻抗的影响。但该方法取决于电压、电流环的控制参数,其选取必须首先保证控制器的稳定,因而控制效果受到较大限制。
(3)采用虚拟阻抗技术。将逆变器输出电流通过感性虚拟阻抗反馈至电压参考值,从而灵活改变逆变器输出阻抗性质。当虚拟电感取值较大时,可以大幅减小线路参数对下垂控制器的影响,降低系统有功无功的耦合,提高逆变器的功率分配精度。但为了改变线路特性,必须取较大的虚拟阻抗幅值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而过大的虚拟阻抗又会造成过大的压降,最终会影响分布式电源输出电压的质量。另外过大的虚拟电感对高次谐波呈现较高的感抗,当系统带谐波含量较大的负载时,会使控制参考电压大幅降低,输出电压畸变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在逆变器输出侧增加外接输出电感,使线路主要呈感性。这种方法实施简单,降低了控制器的复杂程度,增加了系统的惯性,对于线路短、阻抗小的微网系统是极好的补充。但过大的外接电感会增加建设费用和网损,影响系统传输效率。
除此之外,在微网中,下垂控制主要用于使分布式电源分担的负荷和其额定容量成正比(后文简称为按比例分担)。事实上传统的P-f、Q-V下垂控制只能实现有功功率P的按比例分担,而无法实现无功功率Q的按比例分担,这是由其固有缺陷决定的。即使低压微网的线路阻抗能够呈现感性,也只能使有功P和无功Q能独立控制,互不影响,而无法解决无功功率Q的分担存在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47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电机驱动器弱功率控制电路与方法
- 下一篇:馈能式电子负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