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6醛类挥发性物质在抑制草莓球腔菌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0304.9 | 申请日: | 2018-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72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罗自生;徐艳群;李莉;李栋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35/02 | 分类号: | A01N35/02;A01P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草莓 己烯醛 球腔菌 挥发性物质 醛类 反式 己醛 眼病 防治 草莓叶片 菌丝生长 孢子萌发 生物防治 熏蒸 病害防治 有效抑制 顺式 制备 应用 农药 试验 安全 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C6醛类挥发性物质在抑制草莓球腔菌中的应用,该C6醛类挥发性物质为己醛、反式‑2‑己烯醛或顺式‑3‑己烯醛。本发明首次公开了草莓叶片中的己醛、反式‑2‑己烯醛和顺式‑3‑己烯醛这三种C6醛类挥发性物质能够抑制草莓球腔菌,尤其是草莓球腔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并通过利用该C6醛类挥发性物质熏蒸草莓球腔菌或草莓叶片的试验,证明了己醛、反式‑2‑己烯醛和顺式‑3‑己烯醛在有效抑制草莓球腔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中的作用,以及防治草莓蛇眼病中的功能。本发明采用己醛、反式‑2‑己烯醛和顺式‑3‑己烯醛制备防治草莓球腔菌引起的草莓蛇眼病的制剂,并进行草莓蛇眼病病害防治,防治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为开发新型的、高效的、绿色安全的防治草莓蛇眼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提供了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C6醛类挥发性物质在抑制草莓球腔菌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草莓球腔菌(M.fragariae)是引起草莓蛇眼病害的病原菌,又称草莓蛇眼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腔菌属真菌,无性态分生孢子梗丛生,较短,淡褐色或无色,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长圆筒形至纺缍形,一般有1~2个隔膜,细胞内含颗粒。
草莓蛇眼病又称草莓白斑病、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多在老叶上发病造成病斑,也侵染叶柄、果柄、花萼、匍匐茎和果梗。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近圆形、紫红色小斑,似蛇眼状。之后,中央斑点转变成灰白至灰褐色并形成大斑点,有时还有紫红色轮纹。湿度高时,病斑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在病斑上可产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座。严重发生时,叶片上病斑密布,短时间内发病叶即坏死枯焦。草莓蛇眼病对草莓果实的危害很大,严重地会造成大面积减产。
目前,草莓蛇眼病的防治方式除了耕地轮做、降低地下水位、通风透气、清洗病苗、摘除病叶和施肥调控等传统的田间栽培手段外,主要还是以药剂防治为主,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绿得保悬浮剂、络氨铜水、可杀得、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农业药剂。但由于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病原菌抗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所以,研究和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菌剂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自身会产生多种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性物质作为化学信号物质,在植株与环境、植株与病害以及植株与植株等之间的互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国内外研究表明植株遭受病原菌侵染或发生机械损伤后体内挥发性物质含量会上升,C6醛类挥发性物质是其中一类关键组成部分,有证据证实这些物质在植物抗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Dudareva,Klempienet al.2013)。
何培青等(2005)综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挥发性物质或组分的植物及对应的病原菌,但对于草莓叶片中的活性挥发性成分及对草莓球腔菌(M.fragariae)具有抑制活性的挥发性物质并未报到。公布号为CN104920359A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高效防控水稻稻瘟病的植物精油,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柠檬醛和香茅醛。公布号为CN105123911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芳樟醇防治蓝莓采后灰霉病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C6醛类挥发性物质在抑制草莓球腔菌中的应用,该C6醛类挥发性物质能够有效抑制草莓球腔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进而防治草莓球腔菌引起的草莓蛇眼病,以此类草莓叶片中已有的C6醛类挥发性物质制备防治药剂,能够具有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具体技术内容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C6醛类挥发性物质在抑制草莓球腔菌中的应用,所述C6醛类挥发性物质为己醛、反式-2-己烯醛或顺式-3-己烯醛。
进一步地,C6醛类挥发性物质能够抑制草莓球腔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03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链季铵盐消毒液
- 下一篇:含香芹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A01N 人体、动植物体或其局部的保存
A01N35-00 含有机化合物的杀生剂、害虫驱避剂或引诱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该有机化合物包含带有两个连于杂原子的键的碳原子,其中至多1个键连于卤素,例如醛基
A01N35-02 .含有脂族键合的醛或酮基,或其硫代类似物;其衍生物,例如缩醛
A01N35-04 .含有直接连在芳环系的醛或酮基,或其硫代类似物,例如苯乙酮;其衍生物,例如缩醛
A01N35-06 .含有酮基或硫酮基作为环的一部分,例如环己酮、醌;其衍生物,例如缩酮
A01N35-08 .至少1个键合杂原子的键是连在氮上
A01N35-10 ..含有碳氮双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