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氨氮脱硫废水达标处理与回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69062.X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67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璟;刘亚鹏;侯逊;曹红梅;颜秉诚;焦绪常;王正江;李尊峰;王永前;毛进;薛丹;吴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华能济宁运河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废水 多介质过滤器 达标处理 回用系统 高氨氮 电厂脱硫废水 污泥处置系统 保安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 电渗析系统 反应沉淀池 碱加药装置 酸加药装置 超滤系统 多价离子 排放标准 产水箱 脱硫塔 脱气膜 预沉池 回用 脱氨 废水 排放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氨氮脱硫废水达标处理与回用系统,包括脱硫塔、废水预沉池、第一多介质过滤器、超滤系统、单多价离子分离电渗析系统、pH调节反应沉淀池、碱加药装置、污泥处置系统、第二多介质过滤器、保安过滤器、脱气膜脱氨系统与产水箱及酸加药装置,该系统能够实现电厂脱硫废水的回用,并使排放的脱硫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高氨氮脱硫废水达标处理与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65.92%,其中燃煤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59.01%。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全国煤电机组配备脱硫设施比例接近100%,而其中以石灰石、石灰、氧化镁等为脱硫剂的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我国火力发电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烟气脱硫技术。不过该工艺在脱硫过程中为了防止脱硫循环浆液中氯离子浓度超过规定值和保证石膏质量,同时维持脱硫装置浆液循环系统物质的平衡,会排放一部分脱硫废水,脱硫废水具有“高污染性、高浊度、高硬度、高盐分、强腐蚀性以及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征,是电厂最难处理的废水之一。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化学沉淀絮凝处理工艺(俗称三联箱工艺),可以除去废水中重金属和悬浮物等污染物,不过处理后的脱硫废水虽然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相关要求,但工艺存在药剂消耗量大、污泥产量大等缺点,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许多电厂废水旋流器等运行情况较差,脱硫废水悬浮物偏高以及石灰石加药系统中石灰粉仓板结、加药管堵塞等现象经常发生,致使处理系统设备故障率较高、处理效果不稳定,另外该工艺处理后的脱硫废水仍然含有大量的致垢离子和腐蚀性离子(Cl-),处理后脱硫废水回用和排放都受到限制。
另外,近年来为满足火电厂节水工作要求,脱硫系统工艺水已逐步采用城市中水、循环水排污水等氨氮含量较高的废水进行替代,同时由于火电厂超净排放改造完成,脱硫系统上级脱硝系统存在氨逃逸问题,造成较多电厂脱硫废水中氨氮超标,部分电厂脱硫废水氨氮浓度甚至高于500mg/L。水体中氮素含量太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例如水体中氨氮的存在,致使光合微生物(大多数为藻类)的数量增加,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会造成水处理系统滤池堵塞,增加了水处理的费用;妨碍水上运动;藻类代谢的最终产物又可产生引起有色度和味道的化合物以及蓝-绿藻类产生的毒素,造成家畜损伤,鱼类死亡等一些列问题。但是目前传统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氨氮没有去除效果,处理后氨氮指标无法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对氨氮的排放要求。
综合来看,实现脱硫废水的达标处理,主要需解决悬浮物、重金属、氨氮等污染成分的去除;同时,若能将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去除后,也能实现脱硫废水的回用。对于脱硫废水中氨氮的去除,考虑利用先进膜分离技术,解决膜分离过程中的膜污堵问题,实现低成本的氨氮分离与回收利用,对该过程主要涉及的技术原理与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华能济宁运河发电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华能济宁运河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690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冲洗混凝土输送管的污水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镍离子树脂吸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