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芽谷物培养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89145.3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6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武志涛;朱连成;吴丽娟;常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2 | 分类号: | A01C1/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培养液 谷物 本实用新型 低温热交换 干燥装置 培育装置 模组 热泵 水质控制装置 温度控制装置 发芽过程 管路模组 监测装置 控制系统 发芽 冷却干燥装置 高温热交换 自动化操作 发芽谷物 干燥气体 容置 加热 厂房 节能 空调 水质 节水 输出 监测 流通 | ||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谷物发芽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装置、培养液水质控制装置、监测装置、培育装置及干燥装置,其中温度控制装置包括热泵模组、管路模组,热泵模组可输出高、低温热交换液体,培育装置容置谷物及培养液,调整其温度,干燥装置产生干燥气体对发芽后谷物进行干燥,管路模组连接热泵模组,并流通于高、低温热交换液体,其中,高温热交换液体用于加热培育装置及干燥装置,低温热交换液体用于冷却干燥装置及提供厂房内空调使用。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使发芽过程由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操作,并可达到节能、节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培养液水质控制装置及监测装置可实现对培养液水质的监测及控制,确保了谷物发芽过程中食品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谷物发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芽谷物培养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发芽是指谷物从吸胀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吸胀、萌发和出苗3个阶段。谷物受潮吸水后,各种酶开始活化、呼吸和代谢作用急剧增强;胚开始生长,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开始大量分解消耗;经过一定时期,种胚突破种皮,露出胚根,长出胚芽,这一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萌发是生命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有活力的阶段。谷物吸水萌发后发生了许多生理代谢变化,主要表现在酶的活化、生成,细胞生理活性的恢复,同时伴随着复杂的生化代谢,使谷物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谷物萌发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能够提高谷物的营养价值,促进功能成分富集,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或抗营养物质,改善谷物产品风味及感官品质。并且开发萌发谷物食品对于增进饮食健康,促进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现有的谷物萌发装置多为固定的箱罐式结构,待萌发的谷物在发芽时需要经过长时间浸泡和人工翻动,因而传统设备在原料浸泡时需要人工操作才能进行翻动和加水等操作程序,但由于现有箱罐式结构的局限性,使得发芽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都较大,如电能和水资源损耗等,势必造成运行成本的增加。如何以机器代人、减少人工并且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成为谷物发芽控制系统研究的热点。因此,需要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发芽谷物培养控制系统,使其实现既能节能降耗,同时又减少人工,保证了发芽率,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发芽谷物培养控制系统可用于培育谷物发芽,
本实用新型谷物发芽控制系统可用于培育谷物发芽,并包括一温度控制装置、一培养液水质控制装置、一监测装置、一培育装置及干燥装置,其相互关系为:谷物容置于培育装置中,温度控制装置分别与培育装置、干燥装置连接,培育装置、培养液水质控制装置、监测装置、培育装置顺次连接,并且培育装置与干燥装置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例中,谷物可以糙米来实施,但并未以此为限,也可为胚芽米来实施。
控制系统采用功能模块设计思想,主要由监测对象、现场信号测量部分、PLC及控制对象、上位机监测通信四个系统功能模块构成,采用“IPC工控机+工业以太网+模块化PLC”的整体架构形式,以IPC工控机作为上位机,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的(CPU315-2DP)模块化PLC18作为下位机,以电控柜作为信号采集和控制输出装置;在现场控制层,培育、干燥现场的温度、压力、水位等测量信号通过各个传感器采集后进入模块化PLC;中间控制层由模块化PLC完成基本的逻辑控制功能和模拟量采集处理;管理监控层由IPC工控机通过工业以太网络与模块化PLC通讯来获取培育、干燥过程的数据,显示实时数据、历史曲线等,完成数据处理的任务,生成各种报表,同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89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