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59097.6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6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张丰学;龙寿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01 | 分类号: | G02B2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现实设备 面部接触部 主体固定部 光学组件 外缘位置 配件 几字形结构 连接固定 曲面结构 同一方向 外部光线 中部位置 固定部 贴合面 遮光部 观影 漏光 遮挡 佩戴 申请 配合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包括轮廓均为几字形结构的面部接触部和主体固定部,使用中面部接触部通过主体固定部连接固定于虚拟现实设备上,通过面部接触部在外缘位置设置的遮光部,与虚拟现实设备中的光学组件进行配合,避免面部固定部与光学组件之间的接触缝隙,阻止光线在外缘位置进入佩戴者的观影范围内。贴合面和连接面相对于槽底面向同一方向倾斜,使脸托配件在虚拟现实设备的中部位置形成可以遮挡光线的曲面结构,进一步阻止外部光线进入,解决传统虚拟现实设备,容易出现漏光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头戴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
背景技术
头戴设备,是指佩戴于用户头部,能够为用户双眼发送光学信号的设备,包括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等。其中,虚拟现实设备是头戴设备的一种,本质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生成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虚拟现实设备,例如VR眼镜,内置独立的屏幕,可以将VR影像呈现给佩戴者的左右眼,形成虚拟现实影像。为了改善用户的佩戴体验,轻薄的VR眼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VR眼镜在佩戴时,屏幕与佩戴者的眼部距离很近。为了改善VR眼镜的观看效果,VR眼镜会在屏幕与眼部之间设有用于调整成像距离的光学组件,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技术方案中的光学组件,主体呈圆筒状,内部由多个透镜组成,其中的部分透镜可以调整位置,以适应不同佩戴者的视力情况和瞳距。实际使用中,光学组件要保证对成像的调整效果,必须在光学组件的轴线方向上,具有足够的延伸距离,这与轻薄VR眼镜的发展方向不符。为了降低VR眼镜的厚度,光学组件在装配到VR眼镜后,相对于VR眼镜的后壳具有凸起。这使得眼镜在佩戴时要与面部之间增加光学组件凸起的距离,这一距离的增加,不利于VR眼镜的佩戴。因此,一般在虚拟现实设备的设备主体200上设置鼻托400。
图23示出一种带有鼻托的VR设备,包括镜腿100、设备主体200、光学组件300以及设置于设备主体200中部的鼻托400。但在实际佩戴中,鼻托400仅与佩戴者的鼻梁接触,使眼镜与面部间具有缝隙,造成漏光,影响观影效果。使得这种VR眼镜在佩戴时,需要配合面积较大的遮光罩,不仅增加VR眼镜整体的重量,而且在鼻托400处,遮光罩与面部很难完美贴合,依然存在漏光的现象。另外,在鼻托400与光学组件之间也存在着缝隙,外部环境中的光线很容易从这部分缝隙穿过,直接影响观影效果。因此,如何避免带有光学组件的头戴设备,容易在佩戴时出现漏光,成为本领域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以解决带有光学组件的头戴设备,容易出现漏光的问题。
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的技术方案包括:主体固定部和面部接触部;所述面部接触部一侧与所述主体固定部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所述主体固定部还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所述主体固定部和所述面部接触部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
可选的,沿所述凸缘至远离所述凸缘方向,所述面部接触部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一面为倾斜面。
可选的,所述倾斜面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所述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
可选的,所述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至60°。
可选的,所述鼻部倾斜面对应的所述面部接触部厚度小于所述脸颊倾斜面对应的所述面部接触部厚度。
可选的,所述面部接触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的,所述面部接触部的材质为泡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深圳多哚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590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