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多用途液体灭菌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08563.0 | 申请日: | 201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5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张婧;张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L3/005 | 分类号: | A23L3/005;A23L3/22;A23L3/36;A23L2/46;A23L2/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科名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8 | 代理人: | 陈朝阳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通 预热器 高温灭菌器 均质 巴氏灭菌器 进料管 本实用新型 冷热交换器 液体灭菌机 巴氏灭菌 出料管 均质机 冷却器 灭菌 红外线发热器 冷却装置结构 高压多级泵 高温灭菌 均质进料 瞬时灭菌 智能 分流器 预热 分层 回型 无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多用途液体灭菌机,冷热交换器依次与巴氏灭菌器、高温灭菌器连通,红外线发热器分层置于高温灭菌器的回型管路间;冷热交换器包括预热器、冷却器,均质前预热器通过进料管与高压多级泵连通,均质前预热器通过均质进料管与均质机连通,均质机通过均质出料管连通均质后预热器,均质后预热器通过巴氏灭菌器进料管与巴氏灭菌器连通,巴氏灭菌器通过高温灭菌器进料管与高温灭菌器连通,高温灭菌器出料管经预热器、冷却器与无菌分流器连通。本实用新型包括巴氏灭菌和高温灭菌两种灭菌方法,满足多种液体的灭菌需要;预热、冷却装置结构合理,科学高效,可以实现巴氏灭菌和超高瞬时灭菌的两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品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多用途液体灭菌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液态食品灭菌常采用以下三种灭菌方法: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具体是把液体快速加热到80℃左右,保温20分钟,然后快速冷却。
超巴氏灭菌法,即在原有巴氏灭菌法的基础上,将灭菌温度提高至95-120℃,灭菌时间30-300秒,然后快速冷却。
超高温瞬时灭菌,超高温杀菌是指将流体或半流体在28s内加热到135~150℃,然后再迅速冷却到30~40℃。目前这种杀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牛乳、果汁及各种饮料、豆乳茶、酒等产品的生产过程。
上述三种灭菌方法的灭菌机需要配庞大的锅炉等辅属设备,才能达到灭菌的目的。该灭菌系统的缺点很多:1、投资大;2、占地面积大;3、生产成本高;4、污染环境;5、需大量工作人员;6、生产设备复杂;7、破坏饮品的营养成分和天然风味。
针对不同的饮品生产企业和不同的食材特性也决定了其适用的灭菌方法。
但随着饮品种类的日趋丰富,大众对食品饮品安全的重视,食品饮品安全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日趋完善细化,对饮品灭菌工艺及灭菌设备要求更高,灭菌设备分类越来越精细,设备专用性发展趋势愈显突出,相应的设备的研发、使用带来的资源消耗增大,环境污染加剧。如果能够设计一种新型的多用途灭菌装置,实现一机两用,甚至一机多用,一台灭菌机可以实现所有的饮品液体的灭菌,就能够降㡳生产饮品成本、解决高污染带来的不利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多用途液体灭菌机。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多用途液体灭菌机,包括冷热交换器,冷热交换器依次与巴氏灭菌器、高温灭菌器连通,冷热交换器还连接有均质机,红外线发热器分层置于高温灭菌器的回型管路间;
所述冷热交换器包括预热器、冷却器,所述预热器包括均质前预热器和均质后预热器,均质前预热器通过进料管与高压多级泵连通,均质前预热器通过均质进料管与均质机连通,均质机通过均质出料管连通均质后预热器,均质后预热器通过巴氏灭菌器进料管与巴氏灭菌器连通,巴氏灭菌器通过高温灭菌器进料管与高温灭菌器连通,高温灭菌器出料管经预热器、冷却器与无菌分流器连通,无菌分流器分别与原料罐、包装机连通;
所述高压多级泵分别与原料罐、清洗桶连通;所述高压多级泵、冷热交换器、巴氏灭菌器、高温灭菌器、均质机分别通过主控制柜控制,主控制柜设有触控屏;所述冷热交换器、巴氏灭菌器、高温灭菌器置于灭菌柜内。
所述均质进料管与均质出料管分别通过均质转换阀、单向阀连通。
所述高温灭菌器置于保温体内,所述红外线发热器的工作灭菌温度为138-148℃,灭菌时间3-5秒,所述巴氏灭菌器灭菌温度为95℃,灭菌时间3-1800秒。
所述进料管上设有流量显示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国精机电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08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